更新时间:2025-05-04 10:45:20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文 | 笑史云烟
编辑 | 笑史云烟
前言关羽败走麦城,糜芳和傅士仁的投降,是汉末历史上一个迷离的事件。
刘备起兵江南,依靠江陵的战略位置建立根据地,他任用妻舅糜芳为南郡太守,驻扎江陵;任用心腹傅士仁驻守公安。
可以说,刘备对两人都十分倚重。
后来刘备北上中原,派关羽镇守江陵。
这使得关羽与糜芳、傅士仁成为主从关系。
221年,关羽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退守麦城,孙权趁机围攻江陵,如有江陵,关羽退路就会断绝,此时形势危急。
出人意料的是,江陵太守糜芳不战而降。
公安太守傅士仁也不抵抗开城投降。
两人的不抵抗举动,直接导致关羽陷入绝境。
为何曾经效忠刘备的两位心腹,在关羽危急时刻背叛了他?
忠心耿耿的糜芳作为徐州名门望族的糜氏兄弟,在汉末大乱之世里终于看到了翻身的机会。
他们亲近时任徐州牧的陶谦,积极参与地方政事。
陶谦去世后,糜氏兄弟又投靠了刘备,甚至嫁妹给刘备,与之建立姻亲关系。
为了扶持刘备,糜氏兄弟几乎倾家荡产。
建安元年,吕布在下邳击败刘备,刘备败退海西,糜芳始终追随刘备,不离不弃。
三年后,吕布攻破刘备守城,刘备再次狼狈逃亡,糜芳经历波折,终于与刘备汇合。
后刘备联合曹操消灭吕布,但两人立场不同。
五年,曹操亲征刘备,刘备大败,关羽被擒,刘备再次跌入低谷,糜芳带领散卒与刘备汇合,糜芳可谓刘备的心腹患难之交。
十三年,曹操大举南下,刘琮降曹,刘备撤退,在长坂坡遭曹军伏击大败,糜芳随刘备逃亡江夏。
同年赤壁之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雏形。
战后刘备占荆州四郡,又借南郡。
刘备终于在汉中站稳脚跟,拜糜芳为安汉将军,班于军师将军之右;而糜芳被委以重任,担任南郡太守。
这无疑是刘备对糜氏兄弟多年追随的最大肯定。
然而,就在此时,远在前线的关羽却陷入了饥荒困境。
他围攻敌军多日,粮草已见底,后方的糜芳和傅士仁又推诿不给养,关羽大怒,誓要回师惩治二人。
危机时刻,东吴乘虚袭击荆州,傅士仁投降,糜芳英勇抵抗。
然而大势已去,糜芳也只能开,这一刻,他想必非常彷徨,他尽忠职守,却被视为负荆授人。
刘备失荆州,痛心疾首,却仍旧宽慰糜芳,而糜芳更是羞愧难当,终因此郁郁而终。
那么,为何糜芳会背叛关羽呢?
糜芳背叛的原因这与关羽的性格有一定的联系。
关羽本性直爽热情,却也暴躁冲动,他对士大夫一类的人并不看好。
即使成为蜀汉第一大将,这种性格也没变,起初他甚至看不起诸葛亮,直到被其才能折服。
可以想见,对于其他普通人,关羽的态度只会更加轻视。
带兵征战时,他对糜芳等人高高在上,态度恶劣,引起了糜芳的极大不满。
关羽还经常在战场中怒斥糜芳,放出“回去再收拾你们”这样的狠话。
这种威胁对糜芳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使他心生恐惧,一旦爆发战争,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成为日后糜芳背叛关羽的一大导火索。
当然,这不能算糜芳背叛关羽的决定性因素。
当敌军来袭之时,糜芳起初仍想固守阵地。
但就在这时,他目睹傅士仁率先投降了敌军,一时间,糜芳意识到大势已去,继续固守只会送命。
为了自保,他也只能选择背叛。
这一刻,糜芳心中陷入了巨大的纠结,他并不想背叛关羽,但当前的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面对生死存亡,自己的命运已不受控制,人生的本能促使他选择了叛变。
可见,性格差异造成的偏见,战争中的威胁,以及当下的现实困境,所有这一切推动了糜芳的变节。
那傅士仁呢?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原因?
傅士仁背叛的原因这一年,蜀地大都督刘备命荆州守将傅士仁率军赴公安抵御东吴军队。
此举引发众人警惕和疑虑——傅士仁平日里几乎未曾出头,刘备选择重用此人,其中必有玄机。
傅士仁果然名不见经传,查阅史书,他的事迹鲜有记载。
这般重任,落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将领头上,着实令人担忧,然而,其人虽不显赫,却也非无能之辈。
傅士仁的老家在幽州广阳郡,与刘备的故乡涿郡相邻。
两地人世交往甚密,傅士仁想必早在少年时就已与刘备有所交往,日子一长,渐生知心。
刘备识人独到,傅士仁定当是他早年间相中之人。
只因其人低调内敛,不恃才干,故而多年来几无建树。
待刘备有机施其才,一展雄图,傅士仁才得以荐擢要职。
由此可见,刘备早已看穿此人忠诚老实之性格与出众才能,只不过多年来一直未遇良机,这一次终于将他提拔为大任所托。
此时此刻,正是傅士仁抓住机遇,一展宏图之时。
刘备深谋远虑,洞察人才,既派傅士仁镇守要地,定当全权委托,任凭发挥。
倘若傅士仁能确保公安不失,力挫东吴进攻,此战功勋,必当牢牢托住大局,一雪前耻!
要知道傅士仁和糜芳可不一样,刘备虽然待士卒一向很好,但傅士仁家族没有受刘备厚待,失去恩宠的傅士仁,内心可能更容易生出叛变的想法。
面对备受宠爱的糜芳,关羽还能黑着脸呵斥,更别说不太受刘备重视的傅士仁了。
根据史书记载,关羽性格刚烈,治下军纪严明。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好事,但也可能会伤害到一些自尊心强的人。
傅士仁觉得受到关羽的侮辱,心生不满,虽然这种情绪不应导致背叛,但我们至少可以理解傅士仁的感受。
在选择难题面前,傅士仁最终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两人背叛的另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可能,就像上面说的那样,两人的背叛是情势所迫的。
东吴大军悄无声息地来到公安城下,直到城头守军傅士仁清晨巡逻时才发现。
傅士仁大吃一惊,立刻闭城拒绝接见东吴使者。
东吴大都督吕蒙命手下虞翻写信递给傅士仁,信中暗示公安城内必有内应,傅士仁已经站在绝地,不如投降从宽。
傅士仁陷入深思,东吴大军气势如此汹汹,自己要是反抗肯定难以成功。
当糜芳看到傅士仁已经投降,自己要是孤军奋战,只怕难逃一死。
但是,如果不战而降,关羽定会责备他守城不力,糜芳经过纠结,还是决定向东吴投降。
结语其实,刘备重用糜氏,也存有疏漏,他过分倚重糜氏权势,却忽视了军令畅通,如果关羽得到及时补给,哪还用说惩治糜芳?
刘备亦未料,功成名就之际,家人反成祸端,他手握汉中,视荆州为囊中物,安心享乐之时,却被遥远前线的小人小事反噬。
刘备、关羽、糜芳、傅士仁,他们各自的命运轨迹交织出这幅恢弘的历史画卷。
荣辱成败,仕途爱恨,悲欢离合,种种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人生在世,难免艰难抉择,这段历史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同窗好友也许会为权力反目,故交也会为生存变卦。
这场泾渭分明的内奸事件,在汉末动荡年代并不罕见。然而它成为蜀汉建国史上一笔模糊的墨点,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