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06 10:28:30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能回忆起稻田里的快乐时光,大概要追溯到上小学的时候了。
重庆的7.8月是农村最繁忙的时候,玉米和稻谷都在这个时间收。暑假,自然是农村娃最忙碌的时候。掰包谷(玉米),麻包谷,晒包谷后,8月开始,不同品种的稻谷陆续成熟。
我和外公一个生产队,3个舅舅,等稻谷成熟的时候,就一家一家轮流收。收稻谷的时候要很早起床,山城的8月实在太热了。天杀亮口儿(朦朦胧胧能看见),就要下田割稻子,把把子摆好。等天亮了,7点的样子,回去吃早饭。几下吃完赶紧下田。
那几年,打大田都是亲戚们齐上阵,不然一天是收不完的。我们家最大的一块田是堰塘下的12挑,那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割把子的、打谷子的、担谷子的、晒谷子的、买菜煮饭的。大人、小孩们各自分工负责。那时,岁数相差不大的表亲众多,打谷子的快乐不亚于春节。
上小学左右,男娃就要下田了。一开始负责传把子,就是把割好,摆在稻莊上的稻谷传到喂把子的人旁边。我和比我小一岁的表弟经常干这个事。再大一些,手能握住把子就会去割把子。转打谷机和喂把子需要很大的力气,都是成年人的事。我力气不行,所以干得最多的是割稻子。
一开始,这些活儿都是纯手工的,真的特别特别辛苦。要带着草帽,穿着长衣长裤,顶着烈日,在水田里“跋涉”。大家都希望在好天气里收完这金灿灿的稻子。工具众多,搬答斗、抬打谷机、担箩筐、送薄荷十滴水。十点钟的样子会送一些糕点个和粥到田埂边,吃了继续。等到差不多12点,就上午收工回家。
小时候喜欢打谷子,是因为这几天伙食特别好,肉多。大人们可以喝啤酒,小娃儿可以喝香槟。休息一两个小时,下午3.4点钟的样子,又开始干活了,直到天黑。
晒谷子是门技术活,因为力气不够大,担运之类的活儿不适合我。我后面就传承了我奶奶教给我的晒谷技术。从水田里收回来的谷子最麻烦。运粮食回来以后,要用“钯梳”快速摊开,把粗的“梁叶草”用“钯钯儿”先挪出来。不断摊薄,使其均匀受热。期间要不停用“钯钯儿”把细一些的梁叶草挪出来。等有新的谷子运过来,就把筛过梁叶草的谷子挪一起,把地空出来。
晒谷的人,中午是没得休息的。因为那时太阳正猛,要不停地翻晒才能让稻谷表面的水份蒸发掉。打杠子,放杠子,不停用筛子筛梁叶草。晒谷人最怕打天东雨。一旦天空乌云密布,院子里就会响起呼喊,“打天东雨了,快起来抢谷子”。这雨可是来得迅速又猛烈,这时候全家总动员,迅速收拢,往阳台运。实在来不及就收在院坝中间搭块大胶布。记得有一年,稻谷被淋到了,接连几天都是阴天。我们把稻谷都摊在两层楼的地板,开着风扇吹着,怕被捂出芽。以前晒坝不多,大家都抢着公共的石坝晒,为了占地方,我和表弟还带着凉板床在院坝里睡觉,守自己家的稻谷。
后来,98年我上师范的时候,有了电动机、柴油机,不用人力转动了,路修好了,可以用小推车推,就没有以前那么辛苦。95年上初中那会儿,我们盖了楼房,楼顶也可以晒稻谷。把在楼下晒了一两天,筛了粱叶草的稻谷运到楼顶。父亲没空要去帮别人的时候,我就半挑半挑运上去。暴晒几日后,就用风车把干瘪的谷子筛出来。晒干后,封禁进楼梯间的粮仓。记得小时候,要送粮到粮站,每家每户都有一定的指标。也不知道哪一年开始不送的了。倒是对卖高粱比较有印象,我妈说卖了高粱就能给我和姐姐交学费。顺便能吃到一块烤肉饼。
收完稻谷,还有田里的稻草要收回来当柴烧。等稻草晒几天,就要去田里起草,起到田埂边上,捆成一个稻草人一样在田埂边排成一排。干田是不用取的。等到快干的时候,就收在一起垒成草垛,等到干透了,再晒一下,运回家里的柴房。
进入秋天,有的水田能收一点儿再生稻。印象中,我们这边儿没怎么收过。等干透了,就把留在田里的那一节莊莊儿割下来,在田里烧成灰,能够肥田。
我05年南下广东,没几年就有了收割机,收上来的稻谷没什么粱叶草,也不用晒那么久。但是好多稻田变成了鱼田。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荒废的田地越来越多。90后几乎不会种田,大龄未婚的也越来越多。
稻田,在父辈离去的时候,又将何去何从。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向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