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2 10:17:56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最近,“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的新闻又上了热搜。不少网友调侃:“我又被平均了?”“月薪5000算中产吗?”其实,“中等收入”和“中等资产”并不是一个概念,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清楚,你到底算不算“中产”。
1. 中等收入≠中产,标准到底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是:年收入在2.5万-25万人民币之间的人群。按这个标准,月薪2000元到2万元的人都被划进来了,范围非常广。
但老百姓更关心的是“中产”这个标签。真正的“中产”不仅看收入,还要看资产、消费能力和生活状态。比如:
有房有车无贷款(或月供不超过收入30%)
家庭年收入20万以上(一线城市可能更高)
能负担教育、医疗、旅游等非生存型消费
举个例子:北京月薪2万但背着房贷车贷的人,可能还不如三四线城市月薪1万但无负债的人过得从容。
2. 为什么“4亿中等收入”仍有人喊穷?
虽然4亿人达标,但很多人觉得“被中产”了,原因有三:
地域差异大:一线城市年收入20万勉强温饱,小县城却能过得滋润。
隐性成本高:教育、医疗、养老压力大,赚得多花得更多。
资产泡沫影响:房价涨了,纸面财富增加,但现金流可能更紧张。
真正的“中产安全感”=收入稳定+资产健康+抗风险能力,而不是单纯看工资数字。
3. 中等资产的门槛更高
如果说中等收入是“现金流”,中等资产则是“家底”。参考胡润报告,中国“中产家庭”的标准是:
资产300万以上(包括房产、存款、投资等)
可投资资产150万以上(不含自住房)
但要注意,如果资产主要是房产(尤其贷款没还清),实际可支配财富可能大打折扣。
4. 普通人如何向“中产”靠拢?
如果你收入达标但总觉得钱不够花,可以优先做三件事:
降低负债率:减少高息贷款,比如信用卡分期、消费贷。
增加被动收入:哪怕每月存1000元定投,长期复利也很可观。
投资自己:技能提升带来的涨薪,比省钱更有效。
中产是一种生活状态,不是数字游戏
“4亿中等收入”反映的是经济进步,但没必要纠结标签。比起焦虑“我算不算中产”,不如关注:能否应对突发风险?能否让家人过得更舒适? 毕竟,真正的“中产心态”是:赚得动、存得住、花得值。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中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