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6-14 14:44:42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石匠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家境比较贫困,本人也曾以雕刻维持生计。但他勤奋好学,尤其喜爱研究哲学。当时雅典是希腊精神生活的中心,古典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大多在这里展开。由于民主制度的建立和私有制关系的发展,因此与各城市交往频繁。许多学者在公共节日和盛会上发表各种应时演讲;在公民大会和法庭上也经常开展辩论。他们具有大胆的思想和富于说服力的说话本领,能把最可疑的事情说得大家都相信。这就引起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研究国家、法权、道德等问题的兴趣,要求这些学者传授有关政治活动的知识,如辩论术、语法和修辞学等。
于是出现了所谓“诡辩派”(即“智者派”,“智者”是指有智慧和掌握雄辩术的学者)。他们四处游历,广收门徒,培养有志于学习他们知识的人。苏格拉底青年时就从师于诡辩派学者,后来逐步形成自己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成为当时雅典最有名的哲学家之一,不少有名望的人都拜他为师。
苏格拉底和其他诡辩学者一样,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而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伦理性问题的研究上。他认为,哲学应当从怀疑开始,要把人对于物质自然也即是客观世界的求知,转化为对于内在自我也即是主观世界的求知。所以他说,“认识你自己吧”。他也提出所谓“客观真理”,但这是指精神所启示的、超理性的绝对道德价值。他要人过道德生活,实际上是要人信奉他所理解的神,遵守为奴隶主贵族利益服务的道德规范。
苏格拉底不仅贬低自然科学的地位,而且公开反对跟奴隶主民主派有联系的智者派。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对象就是“善”。这一切都是强调精神第一、物质第二的唯心论。
苏格拉底的门徒中,有不少人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他教导门徒在进行辩论时,要运用所谓“产婆术”。“产婆术”是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他宣称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就象他自己的母亲是个助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一样。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苏格拉底曾参加了三次战役,并在波提狄亚一役中救了他的弟子、著名将领西亚比得的生命。公元前406年,雅典舰队在阿吉纽西群岛战役中取得了对斯巴达舰队的最后一次胜利。但后有十名将军被控有意不打捞在海战中殉难士兵而受到审判。苏格拉底以议长身份出庭参加审判,力主从宽发落,但最后仍有六名将军被处死。
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彻底失败而告终。在斯巴达扶植下,以克里提阿斯为首的三十个大贵族在雅典专擅统治。克里提阿斯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属诡辩学派,善于辞令。他当政后,施行恐怖政策,迫害民主派,八个月后被雅典民主派推翻,本人战死。
克里提阿斯的暴君统治垮台后,苏格拉底在政治上失势,公元前399年,他在雅典受审。法庭以传播异说、毒害青华、皮货民主的罪名判处他死刑。据说他的一个弟子劝他越狱潜逃。苏蒂拉底加以拒绝,临刑前,有人问他希望死后怎样理葬,他说:“一死之后就不是如今跟朋友们交谈的苏格拉底了。代替生人留下的,只是冷冰冰、无气息的尸体。”说完就喝下刽子手递给他的一杯毒酒死去。
苏格拉底生前好谈论而无著述。他的言行,多见于其弟子柏拉图的一些对话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中。他是最早强调知识和行为有联系的哲学家。他的学说替柏拉图的客观唯心论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