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2-17 13:11:31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时间轴:1945年5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1945年10月31日,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司令员,同时杜聿明指挥国民党抢占山海关,国共开始争夺东北>1946年6-7月,中原突围,解放战争序幕拉开>1948年9月12日——1949年1月31日,三大战役>1948年6月24日——1949年5月12日,柏林危机>1949年4月22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重庆谈判
1945年,蒋介石分别于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电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8月24日,毛泽东于电复蒋介石“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
蒋光头的如意算盘有两招:第一,如果毛主席不敢去重庆,就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去了,就胁迫共产党交出兵权。第二,以谈判作为缓兵之计,为全面内战爆发做好准备。
毛主席对此洞若观火,以大无畏的精神毅然远赴重庆谈判。见招拆招,可谓应付自如。一方面,赴重庆谈判粉碎了国民党把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的阴谋,并会见了各民主党派,宣传了共产党愿意谈判,和平建国的主张,牢牢站住了道义的制高点。另一方面未雨绸缪,就是下一步的抢占东北的战略迅速实施。
二、国共抢占东北
重庆谈判期间,9月19日,刘少奇主持中央会议,一连起草了3份电报,连夜发出。第一份是给全党的指示,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第二、第三份电报是给毛泽东、周恩来的,一是向他们汇报几个战略区领导人的调配情况,二是提议长江以南部队迅速全部北撤, 并以此作为向国民党谈判的个让步条件。
本来10月19日会议任命林彪为山东军区司令员,为了迅速抢占东北,10月31日,中央决定正式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任命林彪为总司令。中央给林彪的命令是“十万火急,迅速抢占东北。”几乎同时,国民党的全美械部队已经登陆秦皇岛,并在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的指挥下,迅速攻占了山海关、锦州。
惊心动魄啊!如果林彪晚几天进入东北,杜聿明占领山海关、锦州,就等于掐死了我军进军东北的咽喉,就凭当时我军的小米加步枪,根本不足以夺回东北。而没有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就没有后来的机枪大炮等战略物资,而且华北的解放军会腹背受敌,解放战争还不知道拖多久。而以后的事实证明,如果解放战争的脚步再拖1-2个月,我国很可能重现南北朝的分解局面。
三、中原突围
政治谈判和协议的签订仍未能阻止蒋光头的进攻,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30万军队向中原解放区中心地区—豫鄂边宣化店大举进攻。为保存力量,争取主动,中原解放军主力作战略转移,分两路突围。
最终在中原军区政治委员郑位三、司令员李先念带领下,自1946年6月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都先后实现了战略转移。在突围过程中,中原解放军从五万余人减员至只有一万多人,虽然损失惨重,但基本保存了部队的核心力量。
中原突围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转移,直接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突围和各路部队后续开展的游击战争以及创建的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30个旅的兵力,对解放区其他战场是重大的战略支援。此外,中原突围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为以后的战略反攻、重返中原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自1948年9月12日发起,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乘胜直下沈阳、营口,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毛主席慧眼如炬,在战役发起前,中央电令林彪先攻打锦州,关门打狗,一定要把国民党部队消灭在东北,绝不能让其撤退到华北现场。否则,会给淮海战役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可见,毛主席高瞻远瞩,关注的是东北,可面对的是全国一盘大棋局。
林彪此时担心自己兵力不强,怕关门打狗不成,反被狗咬,执意要先打长春。“准备了一桌酒席,来了两桌客人,怎么吃?”林彪一再推三阻四,以至于毛主席生气,要去替林彪打这一仗。周总理对辽沈战役战略形象的描述为“先打锦州是掐脖子的打法,打长春是揪尾巴的战法”,好在最后林彪终于狠下心来,实施了先打锦州关门打狗的战略,全歼了国军。
2、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之前,中央的战略是让华野下江南,牵制国民党的力量,为江北争取战争的主动权。但是粟裕斗胆直陈,说服了毛主席,暂不过江,留在江北打大仗。
粟裕理由是一是我军在江北有群众基础;二是江南水网纵横,不适宜国民党机械化军队作战,这样就不会牵制更多的国军。
通过对下属的意见的态度,毛主席和蒋介石高下立判。毛主席虚怀若谷,大胆放权;蒋介石频频干预下属指挥,最后杜聿明都哀叹是蒋介石瞎指挥害了国军。
3、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发起时,我军实力已经高于傅作义的部队很多,胜败已无悬念。蒋介石已经感觉华北守不住,要调嫡系部队去守长江防线。毛主席则抓住了傅作义的军阀小心思,一直在华北的傅作义集团怕调去江南,而被蒋介石给整没了。于是中央决定稳住傅作义集团,采取了围而不打的战略决策,这是一招妙手。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东野不做休整,隐蔽入关。从而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合围。在31个小时攻下天津后,傅作义大势已去,最后不得不宣布起义,和平解放北平,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总结三大战役的关键点,毛主席都掌握得妙到毫巅。辽沈战役是先打锦州,关门打狗;淮海战役是暂不过江,留在江北打大仗;平津战役是稳住敌人,围而不打,最后一举拿下。
记住三大战役结束的日子——1949年1月31日。
五、第一次柏林危机
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开始。1948年2月,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美苏发生严重的对峙,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近在咫尺。苏联封锁柏林,为了争锋相对,美国将欧洲所有盟国(不包括东欧地区)发动起来,再加上从国内、日本、澳大利亚借调大量运输机,向柏林空运物资。一共飞行27万架次,运输234万吨物资。后勤保障规模超过百万人参与的诺曼底登陆战役。
当时美帝是支持国民党的,如果把这些物资运送支持国民党政府,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不但解放战争胜利会推迟数年,而且国内百姓受到战火波及损失会大得多。柏林危机客观上牵扯美国大量精力。
1949年5月,苏联政府宣布解除对柏林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
记住这个日子,1952年5月12日。
六、渡江战役
1949年1月31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沐猴而冠,当上了代总统。然后推动国共和谈,梦想着划江而治。而此时美帝开始威胁中共,如果敢于打过长江去,就要出兵干预。而苏联也不想中国统一,毕竟一个分裂的中国才符合他们的利益。此时苏联也明确指示中共,接受划江而治,不能过江,否则美帝出兵,苏联不会支援。
可见这时候毛主席面临的压力,换任何一个人,都不一定能顶住这些压力。但毛主席毕竟是伟人,从后来的抗美援朝的艰难决策,也能看出毛主席俾睨天下的气势。一个南北朝的中国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共产党不能当这个千古罪人。于是伟人抓住柏林危机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趁着美帝无暇抽身之际,于1949年4月22日发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以摧枯拉朽之势,将残余的国民党赶到了台湾岛上。
再回头看看1949年5月12日,柏林危机解除。当美帝从欧洲可以抽身之时,国民党大势已去,长江天险已丢,这时候再干预中国的统一已经太晚了。
毛主席很早就英明地指出,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而事实证明,渡江战役的窗口期,只有短短的二十天左右,如果错过了,美帝出兵帮助国军,很可能中国就会像朝鲜一样南北朝了。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不生润之,中国犹在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