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16 17:40:54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嬴荡死得真不体面。
一个国君,带兵到了洛阳,偏偏不打仗、不议政,却扛起个大鼎比力气,结果腿骨碎了,当晚就撒手人寰。
年纪轻轻,才二十出头,说没就没了。
可就是这么个举鼎弄死自己的王,死后却被封了一个“武”字谥号。
这事儿表面看着荒唐,仔细一扒拉,背后水可不浅。
他不是光靠胳膊粗才捞着这个“武”字,那几年他干的事,都有点门道。
嬴荡刚登基那会儿,秦国内部不太平。
朝堂上一股子魏国味儿,他母亲是魏人,王后是魏人,连手握大权的相国张仪也是魏人。
张仪当年靠“连横”那一套玩得风生水起,确实帮秦国占了不少便宜,可架不住这人名声太差,在外头敲诈勒索,弄得秦国被人戳着脊梁骨说话。
嬴荡没直接把张仪拿下,而是先放风声,搞舆论。
张仪一看风头不对,自己请命去魏国出使。
嬴荡顺水推舟,送他离开,还让他去挑拨齐魏关系,继续给秦国铺路。
这一招,不动刀兵,把张仪边缘化了,还顺手清理了魏人的朝堂影响。
紧接着,他把“相国”这职位干脆换了名儿,设左右丞相,两人分权,不让一个人独大。
这个制度,一直被后人沿用,一直到秦始皇都在用。
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是真想把权力收回来,掌在自己手里。
政务整完,嬴荡把目光转到外面。
那时候,越国刚从吴国手里熬出来,国力还行,跟楚国老死不相往来。
嬴荡瞅准这个空子,跟越国私下搭上线,打算联越制楚。
这一手棋,不光是防楚,更是借势布局中原。
最要命的是韩国。
韩国那地儿卡着要道,宜阳一挡,秦军东出无门。
嬴荡早就看上这块地盘。
他跟甘茂说得明明白白:“我要通车三川,看一眼周都,死都值。”甘茂听出来他这话不是随口说的,是奔着打周都去的。
可他也怕嬴荡一时热血,回头就变卦。
俩人干脆在息壤立誓,嬴荡表态,不管打成什么样,他都不撤兵。
甘茂领兵去了,打得是真难,五个月没拿下来。
朝堂上开始有人说风凉话,嬴荡也有点犹豫,准备让甘茂回去。
甘茂直接回一句:“别忘了你在息壤说的话。”嬴荡一听,咬牙顶住压力,让甘茂接着打。
最后,宜阳被拿下,秦军还顺势过了黄河,干脆再下一城。
这仗一打,三川门户洞开,秦国从西边一步迈进中原。
这不是小事,是整个格局的改写。
山东六国从那以后,防守成了主旋律,进攻的主动权直接落到秦手里。
打完这一仗,嬴荡亲自去了洛阳。
这不是去旅游,是奔着九鼎去的。
先秦人讲究九鼎,象征的是天下共主的权柄。
楚庄王当年也问过鼎的大小,这不只是一堆青铜器,是谁说了算的问题。
嬴荡不是一般的王公子,他小时候就喜欢跟大力士玩,乌获、孟说这些人都被他宠得不行。
他不光看他们比力气,自己也上场。
他是真有力气,朝堂里都知道这事。
到了太庙,他看见那口龙文赤鼎,心里那股劲儿就上来了。
他不是光想比力气,他是要在象征意义上把“共主”这个身份给扛起来。
他要让天下人知道,鼎他能举,天下他也能拿。
他真把鼎举起来了。
可没撑住,大鼎滑了,砸断了他的膑骨。
血从眼里都冒出来了,到了晚上,人就没了。
有人说他是莽夫,死得不值。
可你要真看他这四年干的事儿,张仪被送走,丞相制度立起来,三川打下来,中原门户打开,九鼎都被他动了。
他不是光靠力气混出来的。
他的死,是在往上冲的时候栽了跟头,不是喝醉酒摔的。
“武”这个谥号,不是因为他举鼎,是因为他骨子里就奔着打天下去的。
他的动作快,胆子大,敢断腕,敢压朝堂,敢赌三川,敢伸手碰九鼎。
他不是活得久的那种王,但他干的事儿,后头几十年都在吃他打下的底子。
他没等到秦统一那一天,但他那一鼎落下,周天子的脸也挂不住了。
这口鼎,不光砸了他的腿,也砸出了秦国真正的出场方式。
嬴荡死后,甘茂继续被重用,秦军也没停下脚步。
三川之后,函谷关再也不是边界,而是跳板。
嬴荡没活过二十四岁,这个国家却因为他,多走了好几步。
参考资料:
《史记·秦本纪》
《资治通鉴》卷四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开元,《秦始皇帝》,中信出版社,2019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