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16 17:40:28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真说起秦国历史里最锋芒毕露,那嬴荡——历史上那位叫秦武王的,肯定要把他单独拎出来。不是空口无凭,他那股子力量,骨子里的狠劲儿,放在战国群雄里也算是鹤立鸡群。他本就是秦惠文王的亲生长子,这点地位比什么都硬气,天生一副壮实身板,力气大得出奇。小时候爱和壮汉玩这些力气的把式,有人偏偏就爱那种“你行我就更得行”的狠。他那种喜欢竞技,最后把自个脾气也练得很硬,对,就是最不好劝的那种性子。
他看着自家老头子不停东征西讨,经年累月地打仗。他自小拳头就痒痒,这种场面看多了,心里的那个野念头压根藏不住。秦国地盘原本有些夹在群雄中间,不好伸展手脚,嬴荡就琢磨着有朝一日得把咱们家的路修通。最理想的,就是进三川,东去洛邑,自己亲眼看看周天子的九鼎。这是不是有点传奇味道?但真有,有仇必报,有愿必逐。当初他就说成了,自己要是能去周都,看得一回九鼎,之后死了都没什么好遗憾的。
要不是史记那些东西记为“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可能还以为这些都是后人传的神话,但事情就那样发生。那天,情景真实得过分。嬴荡当着众人举九鼎,硬是把鼎拉离地面有半尺。你想想,那得多大一股蛮劲!可惜他欲望太大了,起了还想走两步,结果人力气已耗尽,脑袋又一时没转过弯。鼎一滑手,这一下,躲都来不及。砸下去,右腿和脚面直接报废。
那锥心的疼,血就扑簌簌地流。历史往往就是出在这一刻的不谨慎。周太庙下那块地砖估计现在还带着点秦武王的血。那一声惨叫,左右才慌忙上来。可古代救治条件也就那个样,连个像样的绷带都没有,更别说骨头重接。血止不住,床席都被染透了。他最后的几个时辰,恐怕不只是痛,更是那种不甘——什么都做到这一步了,人就没了。谁能想到一代秦家天子就这样折在一口大鼎下?谁又说得清,这到底算不算自找。
他就这样,二十二岁。出身也光鲜,母亲魏国惠文后,父王才活了不到五十岁,传位给他,他正青春正气。多少事没做完,多少人没看清,秦武王就只活了这点年纪。说到底,这种英年早逝,在战国那样残酷的年代也许并不少见,“人死灯灭,谁来管?”
他一爱武,就欣赏有用的壮士。于是刚一即位,名声在外的乌获、任鄙这种,有力就得提拔。还有那个被称为“秦武王头号壮士”的孟贲,也成了他的红人。和他性格对照鲜明的,是那位只会用嘴“耍嘴皮子”的张仪——这种人,他越发看不上。刚坐稳就把张仪撵出朝廷,你也看得出他的价值偏好。逻辑简单直接,有力就用,无力就走。
他的第一个年头,蜀地起了乱子,陈庄作乱。他二话不说,派甘茂带人平乱,那镇压劲头留着从前的影子。甘茂成功搞定陈庄,当然又平步青云。然后才杂七杂八搞所谓“连横”,联合魏韩,都是为东进三川在打地基。
很多人容易忽视一点,秦武王并不比后来的李斯、章邯这些文臣多什么心计,他更在意的是“痛快”。有人说过,秦武王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在于一个“见鼎”,打通三川,硬生生要走到周天子的神圣符号前面——还真就是为这股执拗拼命。
到第二年,左右丞相制出来了。叔父樗里疾当右丞相,还是靠边的人物。甘茂成了左丞相,文武双全,办大事没人拦能拦住他。随后第三年,一切准备妥当,秦武王直接向甘茂摊牌:我要通车路进三川,若能见九鼎——死都行。甘茂心里忐忑不安,又不敢退缩,前脚说要游说魏国,后脚认定得先打下宜阳城。你说,他敢不攻?在秦国朝堂,背景不硬的人只能拿下实际功劳保命。
宜阳其实难攻。那个城头大,城墙厚,还有足够的粮草。秦军连年攻不下来,十攻九负,将士抱怨声不止。到最后,甘茂挥家财买人心,赌上性命,才硬生生顶下了那一关。你说物极必反?也许是,历史往往就是些利益交换、哀兵必胜的故事。
拿下宜阳,秦武王就开始大张旗鼓地搞他东征计划。让丞相先开路,他本人带着壮士队伍浩浩荡荡奔着洛邑去了。到了洛邑,周赧王派使者迎接。他都没咋客气,回礼敷衍一番,就钻进太庙去看他的九鼎。
这九鼎一字排开,像九个铁塔。他围着弯来绕去,看得津津有味。还用手指着一只鼎,嘴里念叨:“这鼎,算秦州之物,终有一天得带回咸阳。”好大的口气。
转头便问守鼎官员:“这鼎有人举得动没?”得到回答后——“一鼎重千钧,从进太庙后基本没人动过。”千钧,那换成今天单位,一万五千多斤,差不多快八吨。你信这个数吗?那会儿也没人会普遍怀疑,就当真这么重。可真的这么重,谁又信?单靠手搬真的搬起来?现在有人世界纪录才两吨左右,妄说古人能把八吨鼎举个离地,听着都扯。
可那一刻气氛就像一场竞技游戏,选手叫任鄙、孟贲。任鄙老资格,明知这事扯淡,婉拒了。他推说自己百钧尚可,千钧不敢碰。孟贲满腔热血,但急于表现,绳子一系上鼎两耳,卯足劲大喝一声,居然真让鼎挪开地面半尺,但是他自己也差点眼冒金花,眼珠子快爆出来。(听说他那一使劲,眼里是直接挤出了血泪。)
秦武王逞能,哪能服输?当场笑骂孟贲都举得了,自己还输了?旁边有人劝,没听。他说“你举不了是嫉妒我吧?”然后脱袍上去自己干。众目睽睽,“大王”一字喝出,鼎真被拉起来一点。他想着再夸一步,却没算到自己早已力尽,一松把,九鼎落下。这一瞬怎么可能反应得过来,那感觉,怕是“胫骨碎如糠”,痛也来不及哀嚎吧!再后面,就没什么转机了。
这场意外,用最新考古数据来说,现在找不到证据说明当时真的有人单手举鼎(西安附近二里头出土青铜大鼎,普遍在一百五十公斤上下),所以历史传说往往掺杂放大。不管是《战国策》“八十一万人牵鼎”这样的夸张,还是史书里用“千钧”、“万钧”做单位,现实中应该没有人力举起八吨重物的记录。看多了那些盲点和不靠谱的数字,倒还不如相信古人雕饰了个“天生神力”的传奇罢了。
其实综观秦武王这一生,没多少可悲的地方。他的死是不是对秦国确实造成重创?也有人说其实没差。反正,秦国该发展的还在发展,后面还有孝文王、昭襄王这些人呢。可若真让秦武王活得长些,会不会真提前实现大统一?鬼知道。
再怎么说,秦武王这样一个狠人,折在了自己最看重的武力和勇气手里,这种结果有时候也不算亏。但一旦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其实就像赌徒一样,总想着用全力把所有筹码梭哈,最后却赢不了那个最大的一把。
所以,有些事跑得快也不一定就安全,霸王气一时,命也短一程。至于遗憾不遗憾呢?谁也说不明白。
至今,留给后人的,也就这一口大鼎和一个冲动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