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中国常见海鱼100种 图鉴科谱(三)

更新时间:2025-07-08 10:16:22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在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中,游弋着超过2万种形态各异的鱼类,这些水生脊椎动物,用鳃呼吸、靠鳍游动,在中国则有约2400多种海洋鱼类,接上文图鉴(二),继续认识常见的100种海鱼,本文共40种,加上图鉴(一)、(二)共100种,已完结,看看你能全部都认识吗?

61、双棘三棘鲀(三棘鲀科)

三棘鲀科,辐鳍鱼纲鲀形目三齿鲀科,三棘鲀科的鱼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细长,后端在尾鳍基部背腹面各有一凹陷,体腹部白色,背部深色,第一背鳍棘膜上有一大黑斑,其余各鳍黄色。主要栖息于沿岸近海砂泥底海域或河口域,常被发现于水深60公尺内的水域,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三棘鲀科的鱼类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由波斯湾经孟加拉国湾至澳洲东部,北至中国、日本南部等,中国台湾南部、西部、东北部及小琉球海域有产。

62、拟三棘鲀(拟三刺鲀科)

拟三刺鲀科 辐鳍鱼纲鲀形目拟三刺鲀科,共有11属20种,我国有4属5种,体型延长且侧扁,头部大,眼睛大,吻部显著突出成管状或不显著突出,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及西大西洋的深水域,主要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深水域。

拟三刺鲀科代表鱼类:

62-1、拟三棘鲀:

62-2、倒棘副三棘鲀:

62-3、宽口管吻鲀:

65、三齿鲀(三齿鲀科)

三齿鲀 为鲀形目三齿鲀科三齿鲀属下的唯一的现存鱼类,又名长鳍三齿鲀。三齿鲀体型独特,肚子上有一片和身体差不多大的皮,皮上还有一个像眼睛的斑,现在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如台湾岛附近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毛里求斯 。

66、鲼形目

鲼形目是脊索动物门--软骨鱼纲的一个目,包含4亚目9科21属(魟亚目、鲼亚目、牛鼻鲼亚目和蝠鲼亚目),共计150多种鱼类,我国有30种。这些鱼类体平扁,体盘宽大,包括圆形、斜方形或菱形等,鲼形目的鱼类胸鳍前延,伸达吻端,部分种类胸鳍前端分化为吻鳍或头鳍,尾一般细长成鞭状,部分种类尾稍粗短。它们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及热带海域。

魟亚目体平扁,仅少数种类有背鳍和尾鳍,通常有尾刺,魟亚目的种属数为鲼形目之首,共有5科100余种,我国有4科8属23种。

66-1、比氏六鳃魟(鲼形目-魟亚目-六鳃魟科):

66-2、褐黄扁魟(鲼形目-魟亚目-扁魟科):

扁魟科是所有魟鱼中唯一具有尾鳍者,尾鳍上有辐状软骨支撑,尾部上方有一强棘,棘之两侧具有锯齿缘并会分泌毒液。

66-3、赤魟(鲼形目-魟亚目-魟科-魟属):

赤魟鱼是常见的一种魟鱼,别称草帽鱼、蒲扇鱼、黄貂鱼等。

66-4、中国魟(鲼形目-魟亚目-魟科-魟属):

又称中华魟,分布于中国和韩国的太平洋西北部海域,是中国市场上三种最常见的魟鱼之一。

66-5、古氏魟(鲼形目-魟亚目-魟科-魟属):

66-6、尖嘴魟(鲼形目-魟亚目-魟科-魟属):

66-7、魔鬼鱼(鲼形目-鲼亚目-蝠鲼科):

蝠鲼是蝠鲼科动物的通称,别名魔鬼鱼,卵胎生,雌性通常怀有2至10胎,以底栖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

66-8、牛鼻鲼(鲼形目-牛鼻鲼亚目-牛鼻鲼科):

66-9、日本蝠鲼(鲼形目-鲼亚目-蝠鲼科):

75、鮟鱇鱼

鮟鱇目-黑犀鱼科-黑犀鱼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深海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及南海外海,它们生活在275~4475m的深海海域,主要以小型鱼类、虾、小型乌贼和海龟等为食。体色为深棕色或黑色,深海鮟鱇体型短小呈球状,头部硕大,嘴巴宽阔且近乎垂直,还长有长而尖的牙齿,能够捕食比自身还大的猎物。深海鮟鱇头顶上长着灯笼状的发光器,发光器里面,有两种弧菌共生着,这些弧菌能够发出亮光。

76、金枪鱼(鲈形目-鲭科-金枪鱼属)

金枪鱼属下辖8个物种,中国有5种,金枪鱼身体呈纺锤形,2个背鳍,背鳍、臀鳍后均有小鳍,胸鳍有30~36条,是鱼类中最多的。

金枪鱼是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的温暖水域,集中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洋。主要以各种大小合适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如小型鱼群、盐水虾、螃蟹、乌贼等。

76-1、长鳍金枪鱼(长鳍鲔):

其最大体长140厘米,最大体重60千克,分布在所有海洋温带、热带水域(包括中国),栖息范围为海底深度大约0-600米的范围内。

76-2、黄鳍金枪鱼(最常见):

黄鳍金枪鱼是市场上最常见的一种金枪鱼,也是金枪鱼科中产量最高的一种,它因背鳍和臀鳍呈黄色而得名,鱼的最大体长可达3米,体重可达225千克。黄鳍金枪鱼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和亚热海域,尤其在赤道附近最为常见,中国的南海和台湾附近海域也有分布,栖息范围为海底深度大约0-250米的范围内。

76-3、黑鳍金枪鱼(大西洋金枪鱼):

最大体长100厘米,重量为21千克,是金枪鱼属中体型较小的一种,仅分布于大西洋西部,黑鳍金枪鱼是大洋性上层鱼类,栖息于海岸线的海洋水域中,栖息深度大约0-50米,摄食各种鱼类,例如鱿鱼、两足类动物、虾、蟹和口足类动物。

76-4、南方蓝鳍金枪鱼:

最大体长可达2米以上,体重超过200千克,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受亚南极影响的水域内,南方蓝鳍金枪鱼成鱼比其他金枪鱼种更喜欢栖息于深海,稚鱼大多出现在上层。南方蓝鳍金枪鱼大多栖息于小于300米水层。

76-5、大眼金枪鱼(肥壮金枪鱼):

其最大体长可达2米,体重150千克以上,体形与蓝鳍金枪鱼相似,胸鳍较大,眼较大,体为粗纺锤形,故又称“肥肚金枪鱼”,主要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和温带海区,中国分布于南海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海域,东海也有分布,栖息于水深为20-120米处。

76-6、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北方黑鲔):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体长可达300厘米,重量可达450千克,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包括中国),北太平洋群体产卵场是日本南部至菲律宾外海(产卵期4~7月)和日本海(产卵期7~8月),大西洋产卵场是在地中海(产卵期6~8月)和墨西哥湾(产卵期5 ~6月)。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属快速游泳的温带大洋性中上层鱼类,具有高度洄游特性,喜集群,捕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等,栖息于水深为0-550米处。

76-7、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体型最大、最贵):

大西洋蓝鳍金枪鱼最大可达3米,最重可达680千克,是金枪鱼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中海)亚热带、温带海区,栖息范围为海底深度大约0-1000米的范围内。

76-8、青干金枪鱼(小黄鳍鲔):

又名小黄鳍鲔、长腰鲔,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1.5-2千克,大的1.4米,重9-11千克,是金枪鱼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暖水域(包括中国)。青甘金枪鱼为缓水性中上层鱼类,平时栖息于水色澄清、底质砂石或珊瑚礁的海区,喜逆流游动。

84、枪形目(管鱿目、鱿目)

枪形目下有2个亚目(闭眼亚目、开眼亚目),闭眼亚目的动物总称为枪乌贼;开眼亚目的动物则总称为柔鱼,26科(包括:枪乌贼科、大王乌贼科、手乌贼科、酸浆鱿科、膝鱿科、鞭枪鱿科、光眼乌贼科、爪乌贼科、柔鱼科、菱鳍乌贼科等),79属,共286种动物。

枪形目是十腕总目下的一个目(是乌贼目的远亲,与乌贼目同属十腕总目),体狭长,呈枪形,腕10只,腕吸盘多为两行,触腕穗吸盘多为4行。

枪形目代表鱼类有:鱿鱼、海兔、大王乌贼、元帅手乌贼等。

84-1、中国枪乌贼(鱿鱼):

枪形目-闭眼亚目-枪乌贼科-尾枪鱿属,又名:本港鱿鱼、中国鱿鱼、台湾锁管、拖鱿鱼、长筒鱿等,胴部圆锥形,后部削直,胴部狭长,胴长约为胴宽的7倍,肉鳍甚长,约为胴长的三分之二,中部较圆,前部和后部较平直,两鳍相接略呈纵菱形。中国枪乌贼主要分布在南海、泰国湾、马来群岛、澳大利亚昆士兰海域,中国枪乌贼的分布北界,约在25°N附近,分布东界约处于中国台湾岛的北端,即一般不越过台湾海峡。

84-2、日本枪乌贼(鱿鱼):

枪形目-闭眼亚目-枪乌贼科-枪乌贼属,又称子乌、墨鱼仔、笔管蛸(山东)、鬼拱(浙江)、鱿鱼仔(广东)、梧桐花(北方)、海兔子等。

日本枪乌贼的胴部细长,胴长最大可达15厘米,形状类似鱿鱼,但个体比鱿鱼短而小,体短而宽,一般胴长12~20厘米,长度为宽度的4倍,主要产地分布在日本群岛南部海域,包括东海、南海等海域。

84-3、大王乌贼(大王鱿鱼):

枪形目-开眼亚目-大王乌贼科-大王乌贼属,又名大王鱿鱼、巨型乌贼、巨型鱿鱼等,是一种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深海的乌贼,天敌是抹香鲸,目前已知的最大的无脊椎动物,也是现存最长的软体动物。根据最新的估计,雄性的体型似乎比雌性小,雌性乌贼全长大约12-13米,其身体长度大约为4米,触手长度为10米甚至更长,而雄性的总长度约为10米;无论雌雄其最大长度不超过13米,栖息于在水深300m至900m深的水域,是一种生存在中深海的海洋物种,大王自身所产生的光和巨大的眼睛是是它适应没有光线的深海的重要原因。

84-4、大王酸浆鱿(巨矛鱿鱼):

枪形目-开眼亚目-酸浆鱿科,大王酸浆鱿体型庞大,身长为12~20米,有的在20米以上;长着巨大的圆鳍和巨大的眼睛,有8条腕足和2条触手,腕没有吸盘,长有5厘米的钩爪,大王酸浆鱿的体型像一种叫“酸浆”的植物,因而得名。分布在从南极洲到非洲、南美洲和新西兰南端的南大洋,该物种的活动范围与南极环流一致。人们已经有多次拍摄到大王酸浆鱿的影踪,2007年2月,新西兰的渔船在南极捕获了一只长达10米、重450公斤的大王酸浆鱿,为人类第一次捕捉到完整的活体大王酸浆鱿。

84-5、元帅手乌贼:

枪形目-开眼亚目-手乌贼科-手乌贼属,元帅手乌贼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域,主要在南海,日本相模湾和九州岛南端,菲律宾群岛,帝汶岛,苏门答腊岛,孟加拉湾,阿拉伯海,阿曼湾,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门答腊岛,元帅手乌贼的胴部圆锥形,甚长,后都甚瘦凹,胴长约为胴宽的6倍,体表具很多略有不等的小色素斑,栖居于水深超过400米的陆坡区。

89、乌贼目

乌贼目下有2科(后耳乌贼科、乌贼科)5属116种,又名墨鱼、墨斗鱼等,乌贼目动物独有的特征是具有俗称为“乌贼骨”的钙质内壳(又名:墨鱼骨或海螵蛸),这也是将它们与近亲枪乌贼科物种区分开来的特征之一。除喷出墨囊内的墨汁形成“烟幕”,掩盖它们逃脱敌害外,乌贼目动物还具有伪装行为,能够改变皮肤的颜色以匹配周围的环境。乌贼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常迁至较深海域。中国乌贼种类较多,曼氏无针乌贼,分布于东海,盛产于浙江南部沿海及福建沿海;台湾枪乌贼,分布于台湾海峡以南海区,汕头外海及北部湾为产卵场所。

89-1、曼氏无针乌贼:

乌贼目-乌贼科-曼氏无针乌贼属,是我国东海渔场传统的“四大海产”之一,是一种中型乌贼,个体较金乌贼小,胴部盾形,胴长为胴宽的2倍,胴背具许多近椭圆形的白花斑。

89-2、金乌贼:

乌贼目-乌贼科-乌贼属,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列岛以及菲律宾群岛海域。金乌贼是世界乌贼科中重要的经济种类之一,年产量在世界乌贼科种类中居第2 位,是日本列岛海域中产量最大的乌贼。

89-3、墨鱼豆(四盘耳乌贼):

乌贼目-后耳乌贼科-四盘耳乌贼属,分布于日本群岛海域,包括黄海等海域,四盘耳乌贼胴部圆袋形,长宽之比约为10:8,体表具很多色素斑,其中有一些较大,紫褐色素明显。

92、章鱼科(蛸科)

八腕目-章鱼科,又名:蛸、八爪鱼、八带蛸,共有26属252余种海洋软体动物,其中已成为捕捞对象的约10种,如短蛸、长蛸、真蛸、水蛸等,以水蛸体型最大,长可达3米,体重达30千克。

92-1、北太平洋巨型章鱼(水蛸):

别名水蛸,其体重最大可达71千克,体长可达3米,臂展通常超过4米,体松软,背部红色至微红褐色,腹部白色,北太平洋巨型章鱼分布在北太平洋,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经过阿拉斯加至日本,通常栖息于潮池中,生活在岩石缝隙中,偏好泥沙和砾石组成的柔软基质。

92-2、短蛸:

八腕目-章鱼科-章鱼属,又名:短腿蛸、短爪章鱼,由于产出的卵子如大米粒,所以被称为短蛸,短蛸个体较小,胴部为卵圆形,全长可达27厘米,通体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较浅,体表长有许多圆形颗粒,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及温带海域,日本群岛海域和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栖息于多岩石海底的洞穴或缝隙中,喜隐匿不出。

92-3、长蛸(望潮):

俗称长八带鱼、马蛸、长腿蛸等,广泛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等海域的软体动物,长蛸在近岸浅水、泥质海底挖穴栖居,冬季则潜入较深水域越冬。

92-4、蓝环章鱼(环蛸):

八腕目-章鱼科-蓝环章鱼属的一种动物,别名:豹斑章鱼、环蛸,因在危险时,腕足上的深色环会发出刺眼的蓝光而得名,蓝环章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主要生活在0-50米的浅水潮间带,最常见于澳大利亚南部海岸的潮汐岩池中,蓝环章鱼是一种小型章鱼,成年后体长可达20厘米,通常呈深棕色、深黄色或棕褐色,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眼斑周围具有鲜艳的彩虹蓝色环纹。蓝环章鱼含有一种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使被攻击者的整个神经系统处于瘫痪状态,同时毒液还能阻止血液凝固,被蓝环章鱼咬伤需及时做人工呼吸,并送医院急救。

96、三文鱼(鲑科)

三文鱼广义上为鲑形目-鲑科-鲑亚科下多种可食用鲑鱼的通称,鲑科有3个亚科,11个属,176个种,鲑科鱼类具有强冷水性的特征,遍布北半球水域,多数分布在太平洋的东北和西北部,少部分分布在北冰洋、地中海和黑海区域,中国范围内,主要分布有该科鱼类中的乌苏里白鲑、哲罗鲑、大麻哈鱼、花羔红点鲑、鸭绿江茴鱼等,鲑科鱼类属于个体较大、生长速度快的鱼类,最长能到1.5米。

鲑科代表鱼有:大西洋鲑、哲罗鲑、乌苏里白鲑、虹鳟、大鳞鲑、褐鳟、衰白鲑、银鲑、驼背鲑、马苏大麻哈鱼、北极红点鲑

96-1、大西洋鲑(大马哈鱼):

鲑形目-鲑科-鲑属,俗称:三文鱼,原产于北大西洋盆地,具体分布于温带和北极地区的北大西洋地区,西大西洋地区以及东大西洋地区,大西洋鲑体延长呈纺锤形,稍侧扁,体背部为棕蓝色,腹部两侧至腹部由银白色逐渐变为白色,生殖期间,雌鱼变成棕色或黄色;雄鱼鳞上分布红色或黑色斑点。

96-2、乌苏里白鲑:

乌苏里白鲑为陆封型种类,是一种北方冷水性鱼类,主要产于中国黑龙江省的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和兴凯湖等水域。

96-3、哲罗鲑(大红鱼):

为鲑形目-鲑科-哲罗鲑属的一种冷水性的淡水食肉鱼类,俗称哲罗鱼,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地区,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镜泊湖、额尔齐斯河,哲罗鲑体型大,背部青褐色,腹部银白,头部、体侧有很多如粟粒状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点。

96-4、虹鳟鱼(七色鱼):

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西岸,1959年由朝鲜引进中国,虹鳟鱼一般体长50厘米~80厘米,成年虹鳟鱼体重可达约2.8千克,体呈长纺锤形,体形侧扁,口较大,虹鳟鱼背部和鳍一般呈暗绿色或褐色,体侧呈银白色,发育性成熟的个体,体侧线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紫红色彩带,延伸至尾鳍基部。

96-5、大鳞大马哈鱼(帝王鲑):

鲑形目-鲑科-大马哈鱼属,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北冰洋(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周边的寒带、亚寒带水域,帝王鲑是太平洋鲑中体型最大的,头背部为蓝绿色、红色或紫色,侧面为银色,腹部为白色,尾部和躯干上半都有黑点,根据食源的不同,帝王鲑的鱼肉可以是粉色或是白色。

96-5、美洲红点鲑:

鲑形目-鲑科-红点鲑属,主要分布在北纬41-60°范围内,分布于加拿大东部的拉布拉多地区以及美国的大西洋、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流域到明尼苏达州与乔治亚州北部,体色变化较大,背部绿色或褐色,在背部和背鳍有暗绿色弹珠状斑点,体侧较背部的颜色淡,有带有蓝色色晕的红色斑点。

至此,中国常见海鱼100种 图鉴科谱已完结,共记录了101种海洋鱼类,但还有很多常见鱼类未收录进来,后续会继续补充。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中国常见海鱼100种 图鉴科谱(三)”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