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是否真实存在

更新时间:2025-06-19 14:51:40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诸葛亮在民间是神一般的存在,说他做多么神奇的事都不为过。至于质疑他否定他,那是要被骂的!基于心理健康的角度,还是少说他为妙。

那就试着恢复一下所谓的“七擒孟获”的历史原貌,可不可以?

“七擒孟获”这种诡异故事,历史上并不存在。

首先是诸葛亮没心情,没时间。

诸葛亮接受刘备的永安托孤之后,首要任务是夺权。当时跪在刘备病榻前的,不光是他,还有大臣李严。李严的职务比他高,担任着中书令职务,正儿八经的最高行政长官,令之所出,命之所系,均出自李严之手。

当然诸葛亮的地位也不低,不然也没资格接受托孤之命,但他无论如何都大不过李严。

是不是历史知识被颠覆了?要知道无论正史还是传说,都会在讲述的过程中无形放大某些人的作用,弱化甚至抹掉某些人的成绩。李严就是。

民间故事里,整个三国的天空都是诸葛亮撑起来的,刘备都被沦为替丞相打工的份儿,李严更是被弱化到虚无的程度。

但当时蜀汉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李严。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诸葛亮选择了夺权。他祭出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旗帜,借政治正确的思路,把主动权揽到自己手里。

这一招,直接改变了蜀汉王朝的政治重心,李严成了北伐战争的后勤部长,诸葛亮以总统全局的身份,漂亮地赢了权力争夺战。

北伐这个借口后来成了诸葛亮最大的政治包袱,不过,既然以此手段取胜,那就必须得把这出戏继续演下去,不然以前的成绩都会全部泡汤,政治根基就会不牢固,所以真真假假,北伐成为偏安一隅小朝廷的必做功课。

应了《出师表》里那句话,“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为啥北伐之前先往南打?因为北伐需要稳定的后防,但诸葛亮“志不在此”,他的注意力在夺汉中,在出祁山,在“兴复汉室”,他要把戏做足了给世人看,所以他没有大把的时间在云贵大山里,跟孟获这个部落首领周旋,也没有心情用来解决一个草莽洞主。

正史记载,他把稳定南方的任务交给了李恢,他任命李恢为庲降都督,长期驻扎在云南地区,不图占领,只求不添乱。李恢去世后,他又任命马忠,包括后来的继任者张翼。可见诸葛亮所说的“南方已定”,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平定南方,是个许多年都没有完成的任务。

至于“七擒孟获”,把对方收拾得心服口服的情况,并不存在。

其次是云贵地理情况不允许。

别说诸葛亮没时间没心情,即便有,他也不可能完成这个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读着绕嘴吧?云贵大山的路比这还绕!

云贵高原里生活的那些土著,为啥能够自立为王,不受中原文明的领导,因为中原文明的触角,还没有强大到延伸进入这个闭塞的原始地区。云贵地区的交通条件,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的歼灭战,诸葛亮即便是带领再多的部队,到了十万大山里面也是那个什么技穷。况且诸葛亮跟孟获这些部落首领一接触战斗,没占到便宜,就知道急功近利只能功败垂成,唯一的办法就是打消耗战持久战,速战速决的结果只能是速战速灭。

诸葛亮的战略眼光还是很毒的,他改“剿”为“抚”,委派将领,以稳定为主。当然这些工作都是历任庲降都督们做的,诸葛亮只是作为特邀嘉宾,串了个场而已。

三是当时的史书没记载。

当然前面的两个理由都是腻猜,“七擒孟获”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我们还得从史书上找答案,如果有明文记载,那所有的猜测都不成立。

反之亦然。

最早记载“七擒孟获”的史书是《华阳国志》,东晋时期常璩编写的一部地方志,权威性跟三国时人陈寿的《三国志》相比,自不待言。而陈寿的《三国志》正文中,并没有只字半句提到有“七擒孟获”这件事!至于《三国志》里的有关“七擒孟获”的内容,则是后来人注引的时候加进去的。

再说,如果真有如此大功绩的事儿,以诸葛亮的性格,他必定挂在嘴上,写进文章,绝不会自谦到只字不提。

但从赤心可鉴的《前出师表》到疑似伪作的《后出师表》,都没有提到这档子事儿!如果真有此事,能会不说?!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是否真实存在”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