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5 12:47:09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在扩展后重新开放的广西博物馆展厅里,有一件首次公开亮相的银器让人倍感新奇——龙首、鱼身,既像鱼又像船,还长着一对翅膀。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宝物,从哪儿来的呢?它身上的文化符号有什么寓意?
壹
出土:山上植树挖出一陶罐银器
走进新近开展的广西博物馆展厅,许多观众第一次见到造型奇特的“錾花鎏金银摩竭”时都会感觉新奇。而我面对这件宝物,却有一种“老友重逢”的亲切感。
广西博物馆首次展出的宋代银器錾花鎏金银摩竭。 本文图片均为罗劲松摄
记得,那是八年前的一天,我到广西博物馆采访,看到了一件还没有公开展出过的宝贝——一件似鱼又似船的银器。“它叫摩竭鱼。”考古专家吴伟峰兴致勃勃地介绍这件银器的精妙之处:纯银打制,鎏金錾花,整体像鱼,又有龙首,背部还有船篷……
这件宝物的发现、出土过程,可谓偶然——
1991年年底,南丹县广播局职工在南丹小场乡附城村拉要屯一座叫虎形山的山上植树。正准备收工时,忽听一声脆响,泥土中一个陶罐被敲破。大家好奇地围上去,从破损的陶罐里掏出了12件精美的银器。其中,一条“银鱼”活灵活现,让在场的人惊叹不已。这条“银鱼”就是摩竭鱼,它其实是一件酒器,所以又称酒船。
和摩竭鱼一起出土的,还有碗、碟、匜等银器,也都十分精美。经考证,这批银器均为宋代器物。
贰
来历:宋代一土司私留贡品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批文物的来历,考古人员广为收集资料,结果在史籍《宋史》中看到了一段有关“南丹州”的文字:莫洪皓于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继任南丹刺史一职后,曾按前任土司规矩向朝廷进贡银碗、铜鼓等物品,后来则转变态度,“专其地利,不修常贡”。
为什么“不修常贡”呢?也许是因为这些银器太精美舍不得,也许还有别的原因。总之,有个性的莫洪皓为南丹留下了一批宝物。
有意思的是,莫洪皓“专其地利,不修常贡”的举动引发其弟莫洪沅的反对,认为这是欺君忤逆之举,他还将兄长私留贡品、欺负弟幼之事上奏朝廷,请求出兵弹压。
主张以仁治国的宋太宗不但没有出兵,反而劝解兄弟俩的矛盾。他在回复中表示:欠贡之事已知晓。然而,“羁縻而已,不欲为之兴师报怨”。在封莫洪沅为南丹州副使的同时,宋太宗还下诏戒敕莫洪皓:兄弟之间不应该兵戎相见,而要和睦相处。
宽宏大量的宋太宗阻止了一场内乱,而独断专行的莫洪皓则为南丹留下了一批宝物。
叁
溯源:从古巴比伦传入印度
离开博物馆后,那条深藏于博物馆库房的“鱼”在我脑中一直挥之不去。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时,发现好几位考古专家都把同类鱼形文物称为摩羯鱼。希腊神话里的摩羯,上半身为羊,下半身为鱼。而出土于南丹的摩羯鱼,完全没有羊的影子。除了都有一条鱼尾外,两个摩羯的形象完全不搭。这是怎么回事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能搞清这个问题。直到前不久,看到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文博专家杨伯达发表于故宫博物院院刊的《摩羯、摩竭辨》一文,才算基本弄清“两摩”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古巴比伦文化里,十二星座各有代表性名称和形象。其中,摩羯座的图形上半身是羊,下半身为鱼。但传入印度后,摩羯的形象被“本土化”,变成一种长鼻利齿的鱼类动物,既像鲸鱼又似鳄鱼,十分凶猛。印度梵文称之为Makara。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Makara一词被音译为摩羯、摩竭或摩伽罗。
在印度佛经里,摩竭“谓鱼之王也”,“吞啖一切”,十分凶恶。同时,印度人又将其视为法力无边的“河水之精”,作妖作恶的同时,也滋养民众,使之得以生息繁衍。
肆
衍变:传入中国后变身祈福精灵
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又让摩竭鱼王渐渐改变了模样。从隋唐开始,原本像鲸鱼、鳄鱼一般凶狠的摩竭之首,逐渐转化为中国人最崇尚的图腾——龙首,头上长角,鼻子缩短。同时,人们还从“鲤鱼跃龙门”“飞黄腾达”等寓意出发,将鱼的双鳍幻化为双翅。有些地方还把摩竭鱼改造成船的模样,祈愿它保佑出行平安。
到了宋代,印度人塑造的“河水之精”已完全化身为中国人崇尚的龙鱼之舟,变成了镇邪、祈福的精灵。出土于南丹的“錾花鎏金银摩竭”,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从正面看錾花鎏金银摩竭。
鉴于目前考古界在描述这一类文物时,“摩羯”“摩竭”随意混用,常常造成误解和费解,杨伯达提出:起源于古巴比伦的摩羯,形象为羊身鱼尾,采用以“羊”为偏旁的“羯”字既形象又贴切。而传入我国后形象发生巨大变化的龙首鱼王,则应该以“摩竭”称之,以示变化和区别。
广西博物馆将出土于南丹的这件宝物标示为“摩竭”,显然经过了缜密考虑。
八年前,当我询问“錾花鎏金银摩竭”什么时候才能与广大观众见面时,吴伟峰曾表示:将选择一个合适的时候,专门设计、布置一个展厅展出。
如今,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倘若你有机会进入新开展的广西博物馆参观,不妨在摩竭鱼王身旁多逗留一些时间,从它的身上领略古人的聪明才智……
作者: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