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被遗忘的民族英雄,扛起捍卫民族尊严大旗的“反贼”

更新时间:2025-07-22 10:13:47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兵荒马乱、烽火无休,南明时期,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更混乱。抗清战争最惨烈处,一只名叫李定国的猛虎,踏着流寇的足迹闯进了这场大戏——他没名没姓、身份模糊,活生生像一截被风吹打进尘埃里的干柴。但也正是这无根生的身世,让他的命运比旁人更凶险、更戏剧,也更难被历史分对错。哪位不是满身泥泞才被推上潮头?可李定国这名字,偏偏很容易被淹没。

陕西米脂,1630年的一个清晨。张献忠号角吹响,乱民如潮。李定国这十岁孤儿混在队伍里,鞋破衣短,骨头硬。他不是将门之后,也非读书书香的苗裔,没人给他起过大名。就算夜里饿着肚子,他训练得也比旁人狠一点。张献忠看中这玩意,一拍脑袋,收了义子。就从这里起步,李定国横练臂膀,继而教血火冲刷了骨头与心肠。

不久就有了战功,1641年,李定国只有28骑,却诈开襄阳城门,一路杀,将襄阳王朱翊铭的脑袋斩于马下。那一年,他还未到而立之年。明廷重臣杨嗣昌听闻此事,颤声自尽。人都说少年意气风发,但在乱世,少年上了前线就没人敢说他是“孩子”。李定国靠的不是空有的狠劲子,而是真能打——别人还搂着温饱琢磨,他用刀子刻了一个规则出来:跟着张献忠,从川陕闯到湖北,再焚烧人间。天高皇帝远,他自觉操家伙比念经管用。

张献忠自称大西皇帝,李定国跟着披铁披甲,被封安西将军。有整部队两万人交到手中,坐镇川北。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军。这里头很多人身份乱七八糟,白天是兵、晚上又能当土匪。官军、流寇、义军、明将——谁能说得清?但一打起仗来,李定国对杀伐和训练跟谁都不一样。比起纸面上的名号,人们更信火炮和马蹄声。这支大西军变成了自己的样子,乱、狠、碎,却也硬、快、弹。

转折很快就砸下来了。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中箭毙命。大西军成四股,像酱油拌进水里。孙可望当老大,李定国默默把余部收拢,直插贵州。云南一地鸡毛,他南下临安,掳了个沙定洲叛军头子,三个月城门外僵着尸体。气势重压下,边地汉子投奔者络绎不绝,从昆明起家的“大西新军”卷土重来,迅速涨到五万号令。

可好景不长,孙可望心思活络,越来越像那个“想自立天子”的角色。军中公然杖责李定国,这事传出去很丢脸。李定国避开锋芒,有过不甘?肯定的。但他更在意的是防线和兵器。清军在岭南叫门,这边自相残杀,谁都心里明白,等来的结果绝不会是胜利。

1649年,云南全境落入大西军,孙可望又琢磨起正统的事。他让人去南明永历帝面前要封王,只得了个“景国公”称谓,结果私自改诏自号“秦王”。风头过去,事迹暴露,矛盾像锅里的疙瘩,舀起来还是碎。大西军和南明联盟表面化,实则各怀鬼胎。李定国这头“稳妥”的老虎,始终小心维持军心,勒耳练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1652年一到,形势再紧。李定国带着冯双礼东出湖南,刘文秀那帮人走四川。这是大西军从建军以来最想拼一把的时刻,军纪森严,物资不愁。三月,他下沅州靖州,又斩清将杨国勋、李四,风声一时无二。七月初,兵锋了桂林。孔有德亲自督战,象兵横冲直撞,电闪雷鸣,场面惨烈得不忍细看。三日攻桂,孔自焚成灰。

紧接着杀向柳州,梧州,广西接连告破。半年之内,收复十二府州。这种尾随清军、连破数城的打法,在中国历史上不算多见。京城那头永历帝脑袋嗡嗡叫,好不容易反应过来,立李定国为西宁王,可赏赐全被孙可望截留下来。刘文秀之流也一样倒霉。战绩辉煌,赏不下去,气氛诡异,外患内斗轮流来了个遍。

清廷急了,敬谨亲王尼堪统十万来打,前锋到衡阳。李定国抵死不退,跟孙可望争支援,争了个寂寞。没有增援,自家兄弟吊在旁边看热闹。李定国使诈诱兵深入,一场埋伏,尼堪全军覆没,当中亲王殒命。结果呢?南明没撑起来,孙可望提心吊胆,心里只有忌惮和猜疑。

这一年,他打了南明历史上最好看的仗,却活成历史上最不舒服的人。百姓送他“李老爷清如水”美名,清军恨得咬牙,孙可望背后嘀咕,人都能闻见腥味儿。咱们常说功高震主不是福,可是不是福难道就得认?这有没有道理,未必,说到底,打仗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赏赐。

三年后广东新会大败,象兵撤退,连连损失,人心疲惫。不是不会打了,是兵分两股、命令不通、粮草断裂,非要说谁背锅,众说不一。李定国还想联合郑成功,试图再反攻,筹谋水路,可惜成效甚微。第二年炮火未息,拼死进攻新会,尚可喜、耿继茂不给面子,坚决死守,最终又成一场空。

五年、七年过去,大西军气息奄奄。1656年孙可望再想学魏武夺权,李定国实在无法忍,一怒挥军反击。他和白文选联手把孙可望逐出云南,后者逃往长沙投清。朝堂赏赐又补了一回,可李定国已无力再撑下去,军心离散,财政凋敝,谗言四起。哪怕家底全掏干净,还能往哪再求一口饭?不得不说,他此时早该从内部甩掉包袱,但有没有可用之兵?真难讲。

清军第三次来势汹汹。铎尼、吴三桂两路压得铁桶般紧,李定国内外受敌。反复分兵招架,局势冷得让人心凉。马吉翔又暗地通敌,一仗下来,损兵折将。永历帝逃亡缅甸,李定国几次派兵营救,无奈挡不住吴三桂的步子。磨盘山血战,李定国的“最后冲锋”连自己都明白无望。部下死伤惨重,吴三桂也没占多少便宜,可大势已去。

1662年永历帝被杀,李定国知道消息,沉默许久,才说出一句话:“宁死荒外,勿降也。”随后病亡,孤身死在异地,四十二岁。

这一生,李定国像是被踢出了历史主流。农民军?南明主帅?反贼?余孽?官场的,“体系内”的,都给他安不了一个好牌子。他只能靠转战数省、吼进战壕里去给自己印痕。他的军纪硬、内斗也硬,有时想,没有身份却能接济成百万百姓,调动象兵破城。如此本事,换作任何一位官员都会羡慕,却在史书上只落个草寇模糊的勾画。

他不是“反贼”那么单薄,至少在清廷口中,他代表了一股不肯熄灭的气。他不是王侯将相,却做了一把抗清的大旗,哪怕最终没能扭转结局。最无奈处,或许就在于,他赢了仗,输了归属。没得编制,就没人肯把他好好记下来。

历史并不总公平,李定国这样的人物,被边缘化两百年也不算奇怪。他一生压着清军打,把南方打得个天翻地覆,南明内部偏心腹多疑,可他始终没变过底色。气节守住了,身份成了灰。他不该只被当作“反贼”标签钉在史册里,他争的,是命,也撑住了民族最后的筋骨。

究竟,他算不算一名真正的明臣?或者该像流寇一般被边缘?谁在乎了?那些年旌旗蔽空、江山崩裂,李定国走过的荒滩孤岭,才是他和整个时代的共鸣。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被遗忘的民族英雄,扛起捍卫民族尊严大旗的“反贼””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