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一首诗《傣族》

更新时间:2025-07-09 10:18:05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傣族》(一)

黑陶装酸笋,泼水迎新年。

姑娘过花街,孔雀开屏舞。

《傣族》(二)

挽髻插花合十礼,泼水浴佛迎新年。

凤尾竹下立婚誓,拜佛拴线共枕眠。

《傣族姑娘》(通韵)

姑娘街上戏,笑语透心间。

吃下秧箩饭,同君共枕眠。

《傣族》(通韵)

挽髻插花合掌礼,浴佛泼水庆新年。

芭蕉叶下立婚誓,拴线连心共枕眠。

【解析】

第一首诗是2024年8月16日晚上在广州写的。第二首诗是8月17日上午写的。解析是8月17日下午写的。

为什么写两首?

因为没思路,一开始七言诗没写出来,找不到感觉,然后我想着没思路就得凑字数了。然后写的五言诗。8月17日上午睡到10点多,起来继续写,写的七言诗。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我在给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作诗的时候,我突然想到,56个民族要不要也都作一首诗呢,所以我就试着写一写。

“黑陶装酸笋,泼水迎新年。姑娘过花街,孔雀开屏舞。”

黑陶装酸笋。傣族是制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西双版纳、普洱镇沅等地是黑陶的主产地。由于黑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而在炎热的傣乡,长时间用它蓄水不仅不会变质,而且能保持水的清凉感觉。还有一个用途是用作祈吉的滴水器,傣族寺庙佛殿中的柱脚处通常会有一个落水小洞,根据滴水的情况占卜,若有不吉要请佛爷为其念经解除。黑陶器的原料是傣乡特有的一种黑土,经与一定的沙和沾土混合沤透后捶砸揉压制成。

傣族很喜欢吃酸笋。

傣味中以酸为美味之冠,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最常食用的是酸笋,把新鲜竹笋切成丝,放入清水漂浸,之后捞进大缸用力压紧、封口,放置半个月待变酸,傣族人随便哪家都有百来斤酸笋,一天也离不开。傣味的调料很独特,有撒苤、喃咪等。

傣家菜的特点是生、鲜、酸、辣、野。

傣族人认为,吃酸心爽眼亮,助消化,还可以消暑解热;吃甜,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预防肝炎;吃辣,可以开胃口,增食欲,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伤风感冒;吃生的,菜鲜味美,可口舒心。

“泼水迎新年”与“泼水浴佛迎新年”。

泼水指的是泼水节。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

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麦帕雅晚玛”,人们习惯把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姑娘过花街,孔雀开屏舞。”

花街指的是农历正月的花街节,时间上各支系有差异。

花街节是花腰傣的特殊节日,因为花街节是青年男女交流择偶的重要形式,当地称为“赶花街”,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

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孔雀开屏舞,指的是傣族的青年,为了吸引过花街的姑娘,如孔雀开屏般,各显身手。

孔雀开屏舞,也指代傣族的孔雀舞。

只有公孔雀才开屏。孔雀开屏是公孔雀的一种求偶行为,主要用于吸引母孔雀的注意。至于孔雀舞,男生女生都可以跳。

“挽髻插花合十礼,泼水浴佛迎新年。凤尾竹下立婚誓,拜佛拴线共枕眠。”

挽髻插花合十礼。傣族的经典发型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髻、环髻以及伞形发髻等。傣族姑娘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

有些傣族未婚女子会梳一条大辫子,扎红头绳,辫子绕在头上。

傣族女性喜欢使用各种鲜艳的花朵作为头饰,包括‌鸡蛋花、‌蔷薇、‌玫瑰等颜色鲜艳的花朵,这些花朵不仅增加了头饰的色彩,还为整体造型增添了热带雨林的独特风情。除了花朵,傣族女性还会使用银色的‌发簪等传统饰品,进一步丰富了头饰的细节和质感。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原是印度古国的文化礼仪之一,后为各国佛教徒沿用为日常普通礼节。行礼时,双掌合于胸前,十指并拢,以示虔诚和尊敬。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礼的姿势也有所不同。

‌傣族合十礼‌是一种表示彼此尊重的姿势,用于表达问候、感谢、回礼、告别等。这种礼节将双手手掌合起,指尖外倾,上肢自然位于胁边。

傣族的礼仪动作,除了合十礼‌,还有拜年礼、领受礼、辞别礼等等。

然后说说傣族的服饰。

“挽髻插花合十礼”这一句,我开始写的是短衫筒裙银腰带、红绳辫、孔雀辫、结发辫。

傣族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黎族和傣族都有筒裙,但是不一样。

‌黎族的筒裙有长筒裙和短筒裙,筒裙材料主要是黎锦。筒裙的底色主要以黑色和蓝色为主,但它们最大的特色在于用各种彩色线织成的花、鸟、虫、兽、人物或几何图案,这些图案色彩艳丽,主题突出。

傣族的筒裙是长筒裙,筒裙材料通常使用‌丝绸、‌缎子、‌的确良、‌锦纶等料子缝制。色彩非常鲜艳,纹样图案丰富。黑色代表土地和森林,蓝色和绿色代表江河、水田、蓝天等自然元素,红色代表太阳、云、彩虹等,而黄色和白色则象征月色、星光、干净和凉爽。

两者的材料和工艺不一样,而且傣族的筒裙有时候会搭配束腰带。傣族的束腰带主要用于装饰,‌也有细腰作用。

泼水浴佛迎新年。

“泼水浴佛迎新年”与“泼水迎新年”的解析是一样的。

凤尾竹下立婚誓,拜佛拴线共枕眠。

这说的是有一对傣族的情侣在凤尾竹下立下誓言,最后结婚共枕眠,白头偕老的故事。

凤尾竹和婚誓,也指代傣族的葫芦丝经典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和《婚誓》。

拜佛和拴线,指的是傣族的婚俗。

傣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实行从妻居的习俗,即男到女方家上门,因此婚礼主要在女方家举行。婚礼开始前,新郎新娘先要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头偕老。

男女青年相爱、定情之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女方父母一般不会阻挠。定婚之后,就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婚礼一般在女方家里举行,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意为“拴魂”,即把新郎新娘的魂拴在一起,把两颗心拴在一起。

结婚后,男方一般要在女方家住满三年,然后才能携妻回到男方家住,在男方家住满三年后,又可以回到女方家住,即所谓“三年去、三年来”。

直到夫妇二人盖起自己的房屋,经济能独立后,才离开双方父母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郎新娘结婚后即盖起自己的房屋,建立起自己小家庭的已不少。

傣族结婚后,夫妻恩爱,感情融洽,离婚的极少。如离婚,由提出离婚的一方递给对方一对腊条,或双方拉一块白布从中剪断,从此便恩断义绝,算离婚了。如夫妻中一方死去,不论年龄多大,也要举行离婚仪式:生者用一根棉线拴在死者的棺材上,出殡时由一老人用刀将线割断,生者和死者便断了夫妻关系。

傣族的介绍。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

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宁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傣族的人口数为1329985人。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另外,越南史籍称傣族为“哀牢”;缅甸史籍称傣族为“掸”;印度史籍称傣族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越南、柬埔寨称做泰(Thai),老挝称做老(Lao),缅甸称做掸(Shan),中国称做傣(Dai),印度称做阿洪(Ahom),但均自称Tai。

关于傣族的起源,有很多争议,主要有迁徙说和土著说。

迁徙说,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其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地区等说法。

傣族何时迁入泰国,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但很多学者认为,傣族进入今泰国地域并在当地建国应当是在10世纪前后。

至于缅甸,一般认为,公元6世纪后,傣族已经开始不断从云南迁入缅甸北部。

印度的傣泰民族人数最多的一支被称为阿洪姆人,许多学者认为是13世纪初从中国德宏一带迁入的。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语称“丢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

傣族男子纹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傣族有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傣族也食昆虫,有食花习俗,有以青苔入菜的风味菜肴,还有傣族武术、傣戏等等。

才华有限,改的头疼。我把五言诗《傣族》改成了《傣族姑娘》,这首诗说的是傣族花街节的场景。前两句是姑娘们过花街的场景,后两句是一起吃秧箩饭,谈情说爱的场景。“吃下秧箩饭,同君共枕眠”最开始写的是喂君秧箩饭,与君共白头。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一首诗《傣族》”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