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6-14 14:45:36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棺椁和棺材,这两个在丧葬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器具,承载着古人对逝者的尊重与关怀。
首先来说说棺椁,它可不是简单的一个箱子。棺椁即棺材和套棺,是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在古代,棺椁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的,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使用的棺椁规格、材质都有所不同。像天子享用的四重棺椁,那可是彰显着无比尊贵的地位。
再看棺材,它是一种统称,也是盛载死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是殓尸的重要器具。
这两者在丧葬中有着不少共同作用。其一,它们都是为了安置逝者,给逝者提供一个安息之所。让逝者能够在离开人世后,有一个相对安稳的“居所”。其二,都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无论是棺椁的精心制作,还是棺材的用心打造,都蕴含着生者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在古代,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尽可能地为逝者准备合适的棺椁或棺材,以表达对逝者最后的关爱。
而且,棺椁和棺材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承载着家族的情感和传承。对于家族成员来说,为逝者选择和准备合适的丧葬器具,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家族凝聚力的体现。
此外,从历史的角度看,棺椁和棺材的存在也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式和制作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技术水平。
总之,棺椁和棺材虽然在形式和等级上有所差异,但它们在丧葬中的共同作用都是为了让逝者得以安息,让生者的思念和敬意有所寄托,成为了连接生死、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
二、棺椁和棺材的区别(一)地位象征的不同在古代,棺椁常被视作高地位者的显著象征。天子享用的四重棺椁,彰显着其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被视为皇权的一种外在体现。而对于诸侯、卿大夫等贵族阶层,其棺椁的层数和材质也有严格规定,以凸显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差异。相比之下,棺材的地位象征则相对较为普通。它更多地被平民百姓所使用,虽然也是对逝者的尊重,但在等级分明的古代社会,其象征意义远不及棺椁那般彰显尊贵与权势。
(二)使用人群的差别在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贵族阶层通常使用棺椁。据历史记载,天子棺椁四重,诸侯三重,大夫二重,士一重。而普通百姓,包括庶民、平民等,则主要使用棺材。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这种严格的区分在某些时期也有所松动和改变。但总体而言,在传统的封建等级社会中,棺椁主要为统治阶层和贵族所用,棺材则是广大平民百姓的选择。
(三)构造特点的差异棺椁在构造上较为复杂,通常由内棺和外椁组成。内棺用于安放逝者遗体,外椁则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外椁的形状多为长方形,尺寸较大,制作精良。其材质常选用优质的木材,如梓木、楠木等。而棺材的构造相对简单,整体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形状多为长方形或梯形。尺寸相对较小,材质也较为多样,有木质、纤维板、人造板等。在制作工艺上,棺椁往往更加精细,可能会雕刻精美的图案和装饰,而棺材则相对简洁,注重实用功能。
三、棺椁的构造与制造(一)制造材料的选择在古代,棺椁的制造材料多种多样。常见的木材种类包括金丝楠木、柏木、黄栌木等。金丝楠木质地优良,纹理美观,具有良好的防腐性,是皇帝和贵族棺椁的常用材料。柏木因其香气醇厚、耐久性强,也常被选用。黄栌木则因传说中使用它制作棺椁会带来不祥,鲜少被采用。此外,还有檀香柏木,其木质细、耐水,多节疤,香气宜人。除木材外,石材如大理石也曾用于棺椁制造,坚固且美观。在现代考古发现中,如成都商业街的船棺墓葬,使用的便是珍贵的金丝楠木。
(二)工艺过程的复杂棺椁的制作工艺十分繁杂。从原料选择开始,要精选质地坚实、纹理顺直的木材。而后进行干燥处理,防止木材变形。在加工环节,工匠们运用传统工具如斧、凿、楔等,对木材进行开解大料、圆木取方和平木等操作。棺椁的组装需严丝合缝,确保结构牢固。接着是刷漆环节,通常会涂上多层生漆,使其严密防水。对于一些豪华的棺椁,还会进行雕刻和彩绘装饰。以海昏侯墓为例,建造时需要多地采伐巨量木材,就地加工以节省时间和重量,通过水路运输至墓地,再利用枕木和木轮搬运到施工现场。
(三)设计特点的讲究棺椁的设计往往与等级制度紧密相关。天子的棺椁在层数、尺寸和装饰上都极为讲究,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例如,椁室数量可能更多,雕刻的图案更为精美复杂,可能饰以龙纹等象征皇权的元素。而诸侯、卿大夫的棺椁设计则在规格和装饰上依次递减,体现出等级差异。这种设计特点不仅是为了区分身份,也是古代社会秩序在丧葬文化中的体现。
四、棺材的构造与制造(一)棺材的基本构造棺材通常由盖、底、墙、回这四个部件组成。盖即棺材的顶盖,起到保护和遮蔽的作用,让逝者免受外界干扰;底是棺材的底板,承载着逝者的身体;墙指的是两边的长板,为棺材提供侧面的支撑;回则是前后的两片短板,使棺材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这四个部件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棺材的整体结构,为逝者提供了最后的安息之所。
(二)制造方法的多样在不同地区和时代,棺材的制造方法存在显著差异。在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棺材可能会比南方的更长,北方常见的长度约为 7 尺 3,因为有“七尺三走遍天下”的说法,而南方一般为 6 尺 3 。材质方面,富贵人家多选用优质的木材如楠木,而穷苦人家可能会使用较为普通的木材甚至是人造板。从时间维度看,早期的棺材制作较为简单粗糙,随着时代发展,工艺逐渐精细,不仅注重实用,还会在外观和装饰上下功夫。
(三)特殊讲究与禁忌棺材在图案、颜色方面有着诸多含义和使用限制。一般来说,红色棺材常用于高寿老人的“喜丧”,象征着吉祥和福气;黑色棺材则较为常见,适用于多数情况。棺材上的图案也有讲究,例如有些地区会在棺材上绘制“福”“寿”字,“福”字通常代表女性,“寿”字代表男性。此外,棺材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已制作好的棺材在保存时必须盖上盖子,运输搬动时大头要朝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