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写作人必看!亲测语音写作+AI创作法,从说到写轻松拿捏!

更新时间:2025-05-18 10:58:46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AI来了,我们还要不要写作?我们如何写作?......

潮水涌来,每一个写作者都站在风口浪尖。有人惊慌失措,担心写作的领地被侵占;有人满怀好奇,探索新的创作可能……

与其临渊惧海,不如躬身入潮,只有你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与AI携手创作时的那些故事。

一、语音写作 + AI:创作新路径

最近,我一直在锻炼自己语写能力,就是从想法到语音,从语音再到文字的流程。具体做法如下:

1、找:你可以想一个问题或者直接在头条上找一个感兴趣的问题。

2、思:思考三到五分钟,揣摩题目、解构问题、调动大脑储备,初步确定回答的重点和逻辑,尽量控制在三个点。

3、说:确定好思路和框架,打开语音APP,把问题复述一遍,再把答案以123的条理说出来,形成一段语音文字。

4、写:把语音生成的文字扔给AI,告诉它这是回答什么问题的,主要观点有哪几个,去掉口语化的表达,整理成一段文字。

5、改:AI处理后,文章逻辑框架会变得比较清晰,论点也更突出,这类议论文能达到60 - 70分的水平,你需要根据自己的诉求,进行再次修改加工。

比如,我最近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对写作保持热情,持续输出,做到持续进步,笔耕不辍”?

首先我拆解问题,它的主题是写作,涉及热情、输出、进步三个点.....

我的回答就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写作的热情;二是输出的影响因素;三是写作提升的方法......

整个过程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最后8分钟时间完成了1829字。

完成以后,我把全文浏览一遍,会看到明显的语气词、连接词,用“嗯”、“然后”、“就”特别多,它反应的是我思考的停顿,这反映想法与说法的明显区别,从想到说语言的落地。

说话时,我们常常会忘了上一句,或者想着下一句该说什么,导致表达和想法有偏差。但当你把它说出来,其实也是把那些“想”给条理化、清晰化的呈现。

AI再辅助把“说”转化成“写”,说话是口语化的表达,写作是书面化的表达,二者在用词的选择、用句的逻辑上区别很大的。

我的指令是“这是我语音回答‘如何才能对写作保持热情,持续输出,做到持续进步,笔耕不辍’的内容,请去掉口语化的语音,整理成一篇有题目,有分段、有小标题的文章”

AI很快就生成了一篇文章,生成的文章是1074字。

AI生成的标题“写作总卡壳?一篇文章讲透热情、输入、进步,建议收藏!”就很吸引人。

它还把我的观点提炼成了几个小标题,像“点燃火种,让写作热情持续燃烧”“持续输出,用输入反哺写作的活水”“阶梯式成长,在量变与反馈中实现突破” ,这些小标题把我的想法概括得很精准。

最后,AI生成的内容比较格式化、常规化,所以我会重点修改开头和结尾,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让文章更有温度。

二、辩证看待AI:发挥优势,警惕风险

在频繁使用AI写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它的优点和缺点。

AI的优点很突出,它能快速梳理思路、搭建文章框架、提炼观点,为我们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它的缺点也不容忽视,AI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其创作模式倾向于寻找常见的情感表达范式。

而散文和情感随笔更依赖于作者独特的、细腻的个人情感抒发,AI难以精准捕捉那些微妙且个性化的情感瞬间。

如果过度依赖AI,很容易让原始情感被淹没,最后文章里“人情”的痕迹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不能把AI当作竞争对手,而是要搞清楚它擅长什么,自己擅长什么,做到扬长避短。

像写说明文、议论文或者读书笔记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AI。

以读书笔记为例,我们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还能和AI对话。让AI从特定角度总结一本书或其中一章的内容,然后和我们自己写的读书笔记对比,看看双方观点的契合度,思考AI关注到而我们忽略的点,或者我们想到但AI没提及的地方,这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在读与写的循环互动中,不断拉伸自己的大脑,感受心智提升的快感。

从想到说,从说到写,AI其实是降低了写作的门槛,还提高了写作的效率深度。

写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漫漫征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只要我们不断尝试、调整,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在AI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每一个写作者都要勇立潮头。不断打磨与AI的合作模式,为自己的写作之路铺就一路繁花!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写作#​#AI写作#​#我,无条件写作#​#写作干货##AI未来讨论##AI使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写作人必看!亲测语音写作+AI创作法,从说到写轻松拿捏!”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