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16 12:05:32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01
有个很多人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亚洲有多少个发达国家?
想了半天,憋出一个“日本”,然后呢?
标准答案是四个:日本,韩国,以色列和新加坡。
日本,就是二战后东京被炸烂、广岛和长崎被从地图上抹去的小日本,目前是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人口1.26亿。
韩国,就是朝鲜战争中被打到三八线以南、总统下场总是很惨的南朝鲜,是亚洲第二大发达国家,人口约5200万。
以色列,就是1948年才建国、被沙漠和敌意包围着的“中东小霸王”,人口约1000万,排行老三。
新加坡,就是1965年被马来西亚当包袱甩掉、街头涂鸦会被打屁屁的那片犄角旮旯,人口约550万,排行老四。
这四个国家总人口不到2亿,占亚洲总人口不足5%。
说句良心又扎心的话,亚洲,还不够发达。
02
天上终于掉馅饼了。
今年3月底,美国国会众议院以415票赞成、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一个法案,法案的题目很有意思,叫“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法案。
这也就意味着,美国人“为中国、为亚洲”送来了一份大礼:让亚洲一下子多了14亿的发达人口!
这份荣誉,要,还是不要?
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目前人均GDP一万二千美元,离人均两万美元的标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帽子还要戴很久。
但是,美国有些国会议员不断鼓噪,说我们GDP总量位列世界第二,因此没有资格做发展中国家。
他们主动认定我们是发达国家,我们却不能认定他们对我们的认定。
因为一旦成为发达国家,就要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不是我们不愿意承担这些责任和义务,而是我们目前的确没有这个实力。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如果电视台采访我,报道我一晚上卖铁板豆腐卖了9000块,没想到第二天税务部门找上门来,让我按照9000块的收入缴税;我当然不干,因为我没挣那么多,9000块是随口说说的。
但是,税务部门说,现在财政紧张,就是吹牛也要上税。
怎么办?
卡在这里,左右为难,十分尴尬。
03
理论上,最尴尬的应该是经济学家胡鞍钢和林毅夫先生。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博士,在2017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中国已经全面超越美国。
他说,中国现今已进入全面赶超、主体超越美国时期。其中经济实力 (2013年)、科技实力(2015年)、综合国力 (2012年) 已经完成对美国的超越。2016年,中国的经济实力,是美国的1.15倍,居世界第一。科技实力,是美国的131倍,世界第一。综合国力,是美国的1.36倍,
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今年3月的一场线上直播中,他从百年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从“贸易是双赢的”的角度,对比了中美两国经济数据得出结论: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经济规模在2014年就超过了美国。
按照这两位顶级经济学家的判断,中国应该在2012到2015年间已经完成了对美国的超越——只是我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美国国会议员也有点后知后觉,现在才搞明白这两位中国经济学家说了什么。
只是不知道他们二位如何解释目前的窘境,他们认可美国议员们通过的法案吗?
千万不要印证了那句话: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我之所以忍着不提张维为、金灿荣、陈平、胡锡进等人,因为这些人不是正经的经济学家,他们的话是不算数的。
现在看来,正经和不正经的经济学家说的话,可能都不算数。
04
中国能不能咬着牙一鼓作气,把人均GDP搞到两万美元以上,然后跟美国人达成一致承认我们是发达国家呢?
当然可以,这是天大的好事。
问题是,这并不容易。很多国家在冲击发达国家的后半程中败下阵来。非洲的南非则更奇葩,曾经是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现在已经折腾成了一个三流国家,人均GDP只有我们的六成。
道理也不复杂:成绩从40分追到60比较容易,从60分追到80分也不是很难,但从80分往上追,想追到90分以上,就难上加难,搞不好,还会倒退。
这个过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经不起瞎折腾。
有人说中国经济有四大短板,好像也很有道理:
第一,粮食有五分之一需要进口;
第二,高科技和芯片需要进口或其他方式获取;
第三,能源,石油天然气等短缺;
第四,工业品出口对欧美市场依赖度高。
我知道我们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但问题就是问题,解决老问题会带来新问题......总之,我属于谨慎乐观派,不,我是乐观谨慎派。
目前全球公认的发达国家32个,总人口11亿,GDP占比超过全球的60%。
如果中国最终加入这个俱乐部,嘭的一声,全球发达人口翻了一倍还多,将达到恐怖的25亿。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A. Szonyi 教授曾说过,中国崛起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大事件。
这个说法很鼓舞人心,但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中国要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发达国家,就不能只做自己14亿人的生意,而要做全球80亿人的生意。
和气生财,生意兴隆,否则,一切免谈。
~亦周原创·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