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16 12:31:27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主力决战的大获全胜,国民党军再无翻身的可能,蒋介石不得已选择离开大陆,退居台湾以图后计,随他一同离开的还有一批国军主要将领,坐镇山西几十年的阎锡山就是其中之一,曾经的他堪称如鱼得水。
到达台湾之后,阎锡山的境遇似乎大不如前,虽然担任参议院院长,但却名不副实,他备受蒋介石猜忌,几乎寸步难行。
1960年,阎锡山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在临终之前他留下了奇怪的遗言,只说“我死后,你们不要放声大哭”便溘然长逝,在这背后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阎锡山对山西的最早经营阎锡山和山西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当时的阎锡山由官费保送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由于当时国内情况的特殊性,阎锡山于两年之后加入了同盟会,随后就开始了中华大地上南北各省的独立,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阎锡山到达山西的机会。
宣统元年,阎锡山回国后担任了新四军第43协第68标标统,其实就相当于后来的上校团长。
早从这时开始,阎锡山就已经有了涉足山西的打算,这可以说是他最早的个人私心。
山西虽然很少被作为首都,但经常被设置为陪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阎锡山早在和一批在日留学的中国同学商议书信之中就有了霸占山西的想法,足见他的眼光非凡。
根据阎锡山的回忆,他所带领的新军队直接冲进了政府衙门,一批企图阻拦他们的人全部被击毙,很多旧官员家庭直接被灭门,随后响应孙中山从山西开始起义,断绝了南北交通,开始了对山西长达38年的占据。
有了这块儿山西的巨大地皮,阎锡山也算是站稳了脚跟,之后先是和北洋政府合作担任督军和省长,后来又倒上了国民党阵营,担任了国民党在太原地区的绥靖公署主任,兼任山西省政府主席。
在后来近10年的国共对峙之中,阎锡山作为国民党的忠实爪牙没少对我军下手,后来西安事变发生,国共两党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阎锡山也曾带领国民党抗击日军,虽然前期遭遇了不少失败,但也对日本侵略者起到一定牵制作用。
阎锡山在山西的土崩瓦解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统治山西近四十余年的阎锡山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终在1948年,我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对太原的围攻战,山西地区朝不保夕,节节败退的阎锡山也毫无战意。
在这次战役全线溃败之后,阎锡山逃离太原飞往京沪地区。
从1949年6月到1950年3月这段时间里,阎锡山目睹了新中国的成立,但蒋介石贼心不死,经常派阎锡山以调人的身份奔走于奉化,桂林和广州之间,主要目的是斡旋蒋介石与李宗仁的感情,试图让这两人的思想走向一致,但始终没有获得成功。
而在这9个月中,我党的革命战争形势一片向好,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东南西北和西南,蒋介石的数百万军队顷刻间土崩瓦解,加之以国民党内部贪污腐败横行,官员人心不齐,人民怨声载道。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国民党已经是人心惶惶,阎锡山自然认得清当前的形势。
面对李宗仁的询问,他直言不讳,称国家目前的情况只能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而在这次对话之后,阎锡山的生活也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变得极端不稳定。
随着国民党统治期的急转直下,阎锡山先在广州,后来又飞到重庆,成都,几番周折始终没有落脚之地,几度辗转之后才跟随蒋介石来到台北。
从台北出版的相关书籍记录来看,阎锡山是在李宗仁代总统的召见之下才来到南京商量国事,当时的太原情况已然十分危急,随后联络中断,然而此时的李宗仁和蒋介石之间的斗争却从未停止,相互之间根本不信任。
也正是在这时,阎锡山受李宗仁之命担任了行政院院长以及国防部部长的职务,大约是1949年6月13日到任,其实这一次的职位担任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目前的国民党已经穷途末路,如今的李宗仁和阎锡山都算是最后的挣扎。
只不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因为阎锡山在这一时期与李宗仁的短暂交流,让逃往台湾之后的蒋介石对他完全不信任,以至于后来的生活完全如履薄冰,做任何事情都不敢声张,生怕牵连自己和家人。
凄惨的晚年生活与去世悬疑从阎锡山所写的日记之中不难看出,他在去往台湾之后的心情并不好,例如在1950年1月15日记录道,目前的中国一直处于无主状态,君主被废除,民主还没有建立,党主也没有成功,并且相互之间各自为政,各谋其利,党国的力量已经肢解无余。
不得不说此时阎锡山对国民党形势看得十分清楚,只不过此时的他有些身不由己。
1月20日,应蒋介石的邀请去阳明山与总裁共商国事,共进午餐,与此同时,在日记中写道,行政院会议讨论了关于挽救局势,紧缩机构,健全人士的相关问题,结果无异于隔靴搔痒,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1月30日,阎锡山日记中说,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是民族革命的胜利,打倒袁世凯称帝与北洋军阀是民权革命的胜利,但国民党并没有实行民生革命,就已经被共产党击败,失去了生存的根本依据。
这表明适应时代需要,表现革命效用者必须要成功,否则将难以自己存在。
或许是阎锡山自认为对党国失去了信心,也或许是担心最初和李宗仁的交流影响自己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此之后没多久就选择了辞职。
而在阎锡山给出的辞职理由之中,也说出了自己真正畏惧的东西,他表示在担任内阁职位的9个月之中,越发感到环境的威严,内心的压力非常大,如同万锋刺背,千仞迫身,尽管自己已经尽全力来改变局面,但始终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效果。
所以现在的自己时时谨慎收敛,尽管如此,还经常感到畏惧,所以才被迫选择辞职。
离任之后的阎锡山于1950年8月从台北市丽水街转向阳明山公馆居住,这样的表现其实有一种归隐山林的感觉,因为这里并不是什么豪宅,而是一座荒废许久的茶园,不仅杂草广布,道路坎坷,甚至连水电的使用都非常困难。
在这个没有电灯,没有电话的偏远地区,生活用水只能是山泉。
当然阎锡山并不嫌弃,他在这里修筑了窑洞和石屋来居住,从其表现来看,似乎已经厌倦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斗争,想要在这所青山草庐之中度过自己的10年山居,10年创作的生活。
仅从晚年的归宿来看,阎锡山的生活还是十分惬意的,因为他在来到台湾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度过了十分惬意的田园生活,没有了战火的袭扰,还能用平常时间来创作,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300年之中国》以及《世界大同》等书籍。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因为心脏病突发被紧急送往台北台大医院,最终因为救治无效而离世,享年78岁。
虽然这件事情比较突然,但阎锡山依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告诉身边之人,自己的葬礼不要太过招摇,要求一切从简,更不需要有人放声大哭,也无需进行太过复杂的工序。
阎锡山之所以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自保,早在来到台湾之前他就深深清楚,因为和李宗仁产生了过多交集,蒋介石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消除对自己的猜疑,所以才会尽可能低调。
在来到台湾之后,阎锡山不仅选择来到穷乡僻壤,甚至还断绝了与旧部下的联系,子女也被自己送往海外,就连自己去世之后的丧事规模也安排得明明白白,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引起当局的注意。
要知道自己的情况十分特殊,尽管已经如履薄冰,但依然要避免被蒋介石抓到把柄的可能,如果就死后的丧事安排而引起当局注意,很有可能会牵连到自己的家人,甚至是远在海外的儿女。
要是果真如此,阎锡山多年以来的努力就毁于一旦,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才告诫自己身边之人要低调处理。
结语其实阎锡山除了想要安于现状之外,还要避免自己成为历史的罪人,比如当年逃离山西以及政治的投机倾向,很有可能被人拉出来定罪,毕竟当年在抗日的同时又暗中串通日本,这种不光彩的做法如果因为一场丧事被翻了出来,那阎锡山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参考文献
[1]樊慧慧.《阎锡山日记》解读[D].中南民族大学,
2020.DOI:10.27710/d.cnki.gznmc.2020.000226.[2]李蓼源.从日记看阎锡山晚年心态[J].炎黄春秋,2001,(04):66-67.
[3]叶昌纲,刘书礼.四十年来阎锡山研究概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34-3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