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原因,卢旺达、布隆迪:非洲小国的大屠杀

更新时间:2025-05-08 10:10:46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卢旺达和布隆迪是非洲东部的两个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多,胡图人占绝大多数,图西人占较小比例,历史上都经历过欧洲殖民统治,并于1962年取得独立。独立后国内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种族屠杀。

法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热拉尔·普吕尼耶在作品《卢旺达危机:种族大屠杀史》中写到:

自独立以来,卢旺达和布隆迪一直是一块跷跷板的两端。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差不多,社会结构类似,同气连枝,一国的期望、灾难、转型注定会对另一国产生影响。

正因为如此,两国中当一个国家有风吹草动时,另一个国家也会有相应的反应。1972年布隆迪发生针对胡图人的种族屠杀,大约10~20万名胡图人遇害,1万多名图西人遇害。此事导致卢旺达国内发动迫害图西人的浪潮。1993年布隆迪胡图族总统恩达达耶被激进的图西军官刺杀,引发内战,一年内约5~10万人死亡。1994年,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哈比利亚马纳和布隆迪胡图族总统恩塔里亚米拉一同乘坐的专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中。两人遇难后,卢旺达爆发了了惨烈的种族大屠杀,在三个月内约80万人图西人遇害,约1万到3万胡图人遇害;布隆迪内战继续,直到2005年结束,12年的内战造成约30万人死亡。

通过两部非虚构作品,一部是卢旺达作家、图西人斯科拉斯蒂克·姆卡松加(Scholastique Mukasonga)的自传体作品《蟑螂》(蟑螂是胡图人对图西人的蔑称),另一部是专栏作家杰西卡·科马纳帕利(Jessica Komanapalli)为布隆迪胡图人西奥·姆巴祖穆蒂马(Theo Mbazumutima)撰写的传记《我的祖国哭泣》,这两部作品从个人角度见证了大屠杀。

斯科拉斯蒂克生于1956年,她的主要经历:

1960年图西人被驱赶到尼亚马塔

1968年脱颖而出考入中学

1971年考入社会工作学院

1973年被迫中断学业逃亡到布隆迪继续学习

1975年毕业后,先后受雇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的项目

1986年返回卢旺达看望家人

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中家人几乎全部遇害

2004年多年后返回卢旺达尼亚马塔

西奥出生于1974年,他的主要经历:

1993年逃亡到坦桑尼亚

1996年前往肯尼亚学习

2000年返回坦桑尼亚难民营工作

2002年到英国攻读学士学位

2004年到肯尼亚大学任教

2008年返回布隆迪

在殖民统治时期,人数更少的图西人占据统治地位。随着两国争取独立,卢旺达的胡图人掌握政权,而布隆迪的图西人掌握政权。因此,图西人斯科拉斯蒂克和胡图人西奥在各自的国家都处于弱势地位。

斯科拉斯蒂克从小就随家人被驱赶驱赶到尼亚马塔,尽管学校给图西人的录取名额很少,她还是考入中学继续学习。1973年,图西人被赶出学校,她也逃离卢旺达到布隆迪。从此她就在外工作、生活,中途只悄悄回过一次卢旺达,1994年她的家人在大屠杀中几乎全部遇害。

西奥在布隆迪有类似的经历。他的父亲成绩优异,却被禁止进入中学,直到1972年爆发图西军队针对胡图人的杀戮,许多胡图族师生被杀害,他的父亲幸运地逃过此劫,从此彻底无法上学。西奥在1993年总统遇害后,他的学业也被迫中断,逃亡到坦桑尼亚。

流亡生活非常艰难。在卢旺达尼亚马塔的图西人要在新的土地上重新建立家园,还会遭遇胡图军队的故意破坏。斯科拉斯蒂克和哥哥逃亡到布隆迪,他们以一人工作一人上学的方式完全学业。而像西奥一样许许多多的胡图人逃离布隆迪,他们在难民营面临饥饿、疾病,没有未来。他和朋友辗转前往肯尼亚继续求学,依旧艰难度日,经济压力很大。

通过斯科拉斯迪克和西奥的亲身经历,大屠杀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死亡数字,而是切切实实地残忍、恐惧、逃亡、流离失所,让人更加深刻地去感受发生在这两个小国的大屠杀。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原因,卢旺达、布隆迪:非洲小国的大屠杀”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