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06 10:25:17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文|一知半姐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编辑|毛毛雨 丹尼尔李 有的人出生一手烂牌,却能打出王炸,然而却饱受争议,她就是宋仁宗的母后刘娥;有的人本有一手好牌,却打成稀烂,有中宫之位却无中宫之尊,她就是宋仁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而有的人手握王炸,以柔克刚,成了历史上真正的赢家,她就是宋仁宗的第二个皇后曹氏。 公元1031年,曹氏15岁。
那是曹家值得庆祝的日子,因为曹氏将要嫁给一位超凡脱俗的少年,那就是观察使李士衡的孙子,毕竟两家名门望族等于一家上市公司。 无奈喜事变坏事,小俩口拜堂成完亲后,这个叛逆的少年就翻院子逃跑了,出家做了道士。
有人说少年看了曹氏的容貌,被她的长相吓跑了。 不可否认,曹氏的相貌一般是真的,而少年痴迷道教也是真的,后来少年成了云游四方,修仙问道的名士。
被抛弃的曹氏既没哭天喊地,也没怨天尤人。 她果断地写了一封和离书,离开了李府。
她用独特的方式保留了自己最后的一份尊严,这份果敢和坚毅,为她今后成为皇后备选人,更是润色了几分。 此时的宋仁宗,正被后宫女人们搞得焦头烂额。
首先是摄政的刘太后,她垂帘听政,独揽大权;是刘太后给仁宗选的郭皇后,这个女人胸大无脑,仗着有刘太后给自己撑腰,刁蛮任性争风吃醋,弄得赵祯不能与其他女人接触。 宋仁宗对刘太后敢怒不敢言,对郭后提不起任何兴趣,他暗暗发誓:今后再也不接受政治婚姻,再不要太后指定女人。
事与愿违,宋仁宗的第二次婚姻还是政治婚姻,仍是太后指定的女人。 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找理由废除了郭皇后。
当他还来不及高兴时,杨太后和群臣早已给他内定了曹氏。 理由,曹氏出生名门世家、熟读经诗、知书达理、行事果敢......从曹氏成为皇后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们婚姻的悲剧性。
婚后,宋仁宗对曹皇后十分嫌弃,可能她是杨太后硬塞给自己的,可能因为她是二婚、可能觉得她长得丑。 宋仁宗从宠爱张美人、苗昭仪、俞婕妤,到后来的“十阁”,一路美女无数,可是名单上从来就没有过曹皇后。
曹皇后看到丈夫整天与别的女人撒狗粮,她既不争风吃醋,也不暗地里使诈,而是将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 空闲时,她带着宫女妃嫔,在皇宫内闲情逸致地种植庄稼、养蚕采桑。
或者读诗书、飞白书,特别是她的飞白书,练出了水平和境界。 也许有人认为曹皇后的隐忍,就是她无力的表现。
特别是被册封为贵妃的张美人,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 张贵妃凭借皇帝对她的宠爱屡屡逾制而行,衣食住行都要求按照皇后的标准,甚至干预朝中大臣的任命,曹皇后从来都是不管不问。
一次,张贵妃想借用皇后的仪仗车撵出行,央求了仁宗半天,赵祯只好说你去找皇后借,她同意就行。 没想到张贵妃真的开口去借了,也没想到曹皇后真的答应了。
事后,宋仁宗反而一阵冷汗,赶紧让张贵妃打消了这个念头。 曹皇后愿意借仪仗给张贵妃,表面上看她迫于无奈,是被动、懦弱的,实则曹皇后是将计就计。
一旦张贵妃真用皇后的车撵出行,必遭群臣非议,唾沫星子都能淹死她。 曹皇后是个聪明的女人,与其让自己得罪张贵妃,不如让朝廷来评断是非。
欲成大事,不能义气相争,更无须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 曹皇后身边有个宫女与卫卒私通,按制度应判宫女死罪。
宫女知道张贵妃受宠,便向她哀求免死。 恃宠而骄的张贵妃从来都不把曹皇后放在眼里,她向皇帝说情赦免宫女,宋仁宗也答应了。
曹皇后知道此事后,她凤冠霞帔穿戴正式前来见皇帝,坚持要求仁宗处死宫女。 仁宗不得不下令处死宫女,而张贵妃被一向温顺的皇后打得措手不及。
曹皇后既不参与宫斗,也不嫉贤妒能,但并不代表她没有原则。 当有人挑战自己底线时,她不再保持沉默,一出手她必定是赢家。
很多时候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一旦当你积聚足够的力量,便会一鸣惊人。 庆历八年,皇宫发生了一次政变,几个卫士在宫中搞事情,当时,正值宋仁宗在曹皇后处就寝。
被惊动的宋仁宗想出去看个究竟,为了安全曹皇后阻拦了。 由于事发突然,宫女太监们早已吓得魂飞,四处乱窜。
唯有曹皇后临危不乱,她剪下宫女太监们的头发,说:“你们奋力保护皇上,明天以头发论功行赏”。宫女太监们听后,犹如打了鸡血一般,与叛军搏斗,她估计乱兵必定会放火,暗地派人带着水跟在他们后面。 果然乱兵点火烧着帘幕,跟着的人随即用水将火泼灭,叛乱很快平息。
曹皇后的指挥若定,让宋仁宗看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这到底是曹皇后真有的才能还是她“自导自演”?宋仁宗既害怕是前者,更害怕是后者。 这个女人实在太厉害了。
果然,朝中文武百官无不叹服曹皇后的处乱不惊。 对此,宋仁宗疑虑重重,可惜他根本找不到曹皇后作乱的任何证据。
宋仁宗将这次功劳给了张贵妃,以此表达自己的愤懑。 宋仁宗虽然怀疑曹皇后,但他不敢轻易得罪她,首先曹皇后深得群臣民心,又是名门望族、势力庞大。
最重要的是曹皇后行事端正,既能把后宫料理的有条不紊,又能实力护夫,根本找不到一丝过错。 这就是曹皇后的高明之处。
嘉佑元年(1056)宋仁宗患了重疾,神志不清。 在精神混乱之时,他竟高喊“皇后和张茂则联合谋反”。一般情况下,最高统治者说出这样的话,不知道要掉多少人的脑袋。
结果出人意料:张茂则仅仅上演了一出上吊自杀的戏码,而宰相文彦博安慰张茂则:“皇上有疾病说胡话罢了,你何必这样子呢?”曹皇后她既不申辩,也不请罪,而是不再接近皇上。 所谓清者自清,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吧。
待宋仁宗病愈后,竟无人提及此事,皇后和张茂则相安无事。 如果说单凭皇后在后宫深负众望,朝堂群臣敬服,就能化解此危机,是否过于轻率?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仁宗对曹皇后潜意识的畏怯,不愿再追究。
人在潜意识里都有惧怕的东西,可能是在梦魇、醉酒或重病时暴露。 仁宗的一番匪夷所思的话语,既揭示了他对皇后的不满,也是流露出他对皇后的一丝胆寒。
曹皇后一向隐忍,极少表现自己的想法和心机,对很多事都是泰然处之,她的这种处事态度,既能让前朝后宫拥护,又能让不爱自己的仁宗忌惮。 这样的霸气,与她的婆婆刘娥完全不同,如果说刘娥靠的是“霸道”来征服朝廷,那么曹皇后就是以柔克刚。
曹后,她把一个悲凉的妻子过得精彩绝伦;同样,她把一个可悲的母亲也当的坚韧不拔。 宋仁宗一生没有儿子,曹后膝下无儿无女,她把仁宗的侄子赵曙自幼领养在宫中,仁宗去世后,曹后力排众议,扶英宗上位。
当上太后的曹氏,本应该过上颐养天年的日子,可是,她的一番心血并没换来回报。 宋英宗当了四天皇帝就疯了,她被大臣邀请垂帘听政,主持大局。
曹太后坚持在东门小殿听政,不越祖制,也不独断专行,大事都召大臣共同决策。 半个月后,英宗的病时好时坏,他在大臣面前十分正常可是到了后宫曹太后面前却大叫大骂。
很显然,他是在装疯。 宋英宗的不孝顺让曹太后明白权利的重要性,为不被人宰割,她不肯撤帘,试图用最后一点筹码护自己的周全。
但帘子并非她想留就能留得住,朝廷为了避免再出现一个专政的刘娥,满朝文武百官都反对她垂帘听政,韩琦设局,她答应把帘子撤了。 在这种权利的斗争中,好像是曹太后输了一筹,其实不然。
她的婆婆刘娥是最好的例子,刘娥一生野心勃勃、手握重权,却饱受争议。 所以,她选择了在恰当的时候撤帘,既赢得了贤名,也不至于与英宗的关系恶化。
识时务为俊杰,人的一生,该转身时就转身,该放手时就放手。 好在,宋英宗只当了四年皇帝就去世了,宋神宗继位,尊曹氏为太皇太后。
神宗一改父亲对曹氏的偏见,对她至诚至孝,还经常带曹氏出宫游乐。 曹后对朝廷大事从不过问,终于过上了含饴弄孙的日子。
宋神宗是历史上的“变法皇帝”,他任用王安石为参政知政事,主张“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出发点虽好,但激起了很多的矛盾,甚至威胁到了他的人身安全。 曹后劝宋神宗:王安石才华出众,但他得罪了不少人,你想保全他,就调他到外地去。
王安石才保住了性命。 不久,“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因此入狱。
苏轼在牢狱中饱受折磨,性命垂危。 曹后听闻后,对宋神宗说:“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曹氏以自己病重为由,不让宋神宗错杀苏轼,宋神宗最终贬苏轼去黄州,苏轼因此得救。
曹后虽身为女子,她的角色受到了限制。 但是,当一群士大夫为了确立自己的主张而大闹朝廷时。
深宫中的曹后却能致力于保全双方的精锐力量,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批声名卓著的人才。 作为女人,曹后这一生可以说是悲凉,她既不能像婆婆刘娥那样受丈夫的宠爱,又不能像媳妇高滔滔那样儿女环绕。
但她却活了64岁,稳坐皇后28年,稳居后宫45年之久,辅佐三代君王,让朝堂内外都对她宾服认可,这样的女人,真的是隐忍和懦弱吗?欲得他人之惧,先有慑人之能,欲得他人之敬,先有服人之德。 当曹后逐步走向强大,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时,有多少人能懂的,人生来并不是强大的,唯有坚韧隐忍,以德服人,才慢慢变得刀枪不入,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