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16 09:44:54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形势,国民政府规划了战区。最初只有五个战区,随着战争形势不断扩大,分别于1938年、1939年和1944年做过三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一般来说,抗日战争战区划分是以陆军作战为主。抗战胜利前国军共有12个战区,今天北君介绍一下抗战胜利前12个战区司令长官。
1、第一战区——胡宗南(1896年—1962年)
浙江省镇海人。隶属于中央军。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被称为“天子门生第一人”。先后参加了东征、北伐、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围剿”红军等。职务也是火速升迁,创造了黄埔学生中多个第一。抗战后期担任第一战区代司令长官,后转正,成为黄埔学生中唯一一位战区司令长官。
2、第二战区——阎锡山(1883年—1960年)
山西省五台人。晋绥军首领。早年去日本留学,后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担任山西都督,自此整个民国38年都在山西省执政,成为“不倒翁”。北洋时期虽然也想争夺地盘,但是都失败了,一心发展。在北伐战争时势力达到巅峰,中原大战后下野,不久又重新掌握山西政权。抗战初期就担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但左右逢源,被我党警告和蒋介石的支援,最终才作罢。
3、第三战区——顾祝同(1893年—1987年)
江苏省涟水人。隶属于中央军。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后投奔孙中山。先后参加两次东征、北伐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围剿”红军等。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第一军军长、警卫军军长、江苏省政府主席、贵州省政府主席等职。南京沦陷后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一直在敌后与日军和汪伪政权斗争,此件事功不可没。但也是“皖南事变”的执行者。
4、第四战区——张发奎(1896年—1980年)
广东省始兴人。隶属于粤军。是一位出道即巅峰的人物,当年我党一半的元帅和大将都是其手下。早年加入同盟会,后担任孙中山警卫团营长。参加了两次东征、北伐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历任第12师师长、第四军军长、第四方面军总指挥等职。抗战时先担任第六战区第二兵团司令,后担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
5、第五战区——刘峙(1892年—1971年)
江西省吉安人。隶属于中央军。先是被成为“飞将军”,五虎上将之首,后被骂为“猪将军”。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后投奔粤军,后加入黄埔军校,成为战术教官。先后参加东征、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围剿”红军等。抗战初期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后接替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6、第六战区——陈诚(1898年—1965年)
浙江省青田人。隶属于中央军,土木系首领,被称为“小委员长”,地位逐渐取代何应钦成为中央军二号人物。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后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黄埔军校成立后担任炮兵教官。先后参加两次东征、北伐战争、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围剿”红军等。历任第11师师长、第18军军长、军政部次长、第15集团军总司令、湖北省政府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7、第七战区——余汉谋(1896年—1981年)
广东省高要人。隶属于粤军。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加入粤军跟随陈济棠。历任副师长、师长、军长、广东省绥靖主任等职。抗战后担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等职。
8、第八战区——朱绍良(1891年—1963年)
祖籍江苏省武进人,生于福建省福州。早年加入同盟会,后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历任第10师参谋长、第二军军长、第六路军总指挥、甘肃省政府主席。抗战时担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后担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
9、第九战区——薛岳(1896年—1998年)
广东省乐昌人。隶属于粤军,也属于半个土木系将领。早年加入同盟会,后考入保定军校,又担任过孙中山警卫团营长。参加了两次东征、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围剿”红军等。抗战初期担任贵州省政府主席、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一兵团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在万家岭战役中消灭日军近一个师团,在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十万日军。
10、第十战区——李品仙(1892年—1987年)
广西苍梧人。隶属于桂军。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考入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成为唐生智手下。在北伐战争中一直追随唐生智,并逐渐升职,唐生智下野后投入桂军手下,成为桂系大将。抗战时担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安徽省政府主席、第十战区司令长官等职。
11、第十一战区——孙连仲(1893年—1900年)
直隶省雄县人。隶属于西北军。早年加入冯玉祥所部,逐渐升职。1927年担任国民联军第14路联军总指挥,1928年担任第二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青海省政府主席、甘肃省代理主席、第26路军总指挥等职。抗战时历任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二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先后担任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后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改为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
12、第十二战区——傅作义(1895年—1974年)
山西省临猗人。隶属于晋绥军。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加入晋军。从底层干起,直到1927年才晋升为师长。1928年在涿州守城一战成名,后被张学良软禁,不久放出。中原大战后被改编,后担任第35军军长,1931年担任绥远省主席。早年参加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1940年取得五原大捷,创国民党首次收复失地先例。抗战后期担任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