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的骨骸,兴化蒋庄良渚人骨骸里隐藏着哪些秘密?

更新时间:2025-02-13 11:12:53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从2012年-2015年,考古人员在蒋庄良渚文化遗址发掘期间,共出土了284座墓葬,出土骨骼标本及烧骨葬残骸291例,除去烧骨葬45例,出土相对完整的人骨246具。246具个体中,性别明确的有123例,性别不明确的也有123例,各占一半。性别明确的123例中,男性为63例,女性为60例,男女性别比接近1:1,两性性别比率比较均衡。

由于蒋庄遗址所在地土壤偏碱性,因此蒋庄遗址成为良渚文化迄今为止保存骨骸最为完整和丰富的聚落。在良渚文化核心区环太湖流域,良渚人的骨骸一般都腐朽得非常严重,甚至根本找不到一丝痕迹,这使得蒋庄遗址出土的良渚人骨骸具有了非同一般的作用和意义。考古学家们可以通过先进的DNA等技术,获得更加丰富翔实的信息,如身高、体质、人种属性等,进而可以研究蒋庄良渚人与仰韶文化居民、大汶口文化居民在体质形态上的差异。对于构建江淮东部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形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蒋庄遗址墓地套取现场

吉林大学朱晓汀博士参加过蒋庄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负责对蒋庄出土的人骨进行检测和研究,撰写了相关专业文章。本文的数据部分引用自朱晓汀的论文。

一、蒋庄人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

在可供鉴定的246例人骨标本中,年龄段明确的有165例,其中:婴儿期(0-2岁)死亡率为3%,幼儿期(3-6岁)死亡率为6%,少年期(7-14岁)死亡率为8.5%,青年期(15-23岁)死亡率为15.2%,壮年期(24-35岁)死亡率为35.2%,中年期(36-55岁)死亡率为32.1%,老年期(56岁以上)死亡率为0%。

从中可以看出,能活到56岁以上的基本没有,也就谈不上老年期死亡率,说明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物质生活要艰难得多,并未达到丰衣足食的地步,人的寿命也就非常短暂。

死亡率较高的年龄段是壮年期和中年期,竟然分别高达35.2%和32.1%,其次是青年期,死亡率15.2%。这里有必要将男女在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区分开来。

女性在青年期和壮年期的死亡率分别达到18.6%和47.1%,高于男性13.4%、36.6%的死亡率。女性青年期和壮年期正是最佳的生育年龄段,可能与营养状况跟不上以及医疗卫生处于较低水平有关,导致女性在怀孕、生育期间出现较高的病亡、伤亡现象。

男性在壮年和中年时期的死亡率分别达到36.6%和50%,这个比例相当惊人,应该与大规模的战争有关。壮年和中年男性是参加战争的主力军,他们在与来自北方的大汶口聚落的冲突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蒋庄人的形态特征和人种归属

依据对蒋庄人骨22项颅骨特征和矢状缝、冠状缝、人字形各段的骨缝形态情况的观察和记录,蒋庄人具有以下形态特征:蒋庄人颅骨以卵圆形和楔形为主,眉弓突度以不显、稍显和中等所占比例较大,眉间突度多为不显,前额平直者较多,鼻根区凹陷多为无凹陷,鼻前棘多为不显。多数为犬齿窝或犬齿窝略呈浅凹,全部为铲形门齿等等。整体上蒋庄人眉弓突度、眉弓范围、眉间突度、鼻根区凹陷、鼻前棘、犬齿窝、腭圆枕、枕外隆突、矢状嵴、下颌圆枕等特征上都显示出了较弱的特征,其门齿全部为铲形。

通俗地讲,就是眼睛略大,额头较高,脸圆鼻小,基本显示出与蒙古大人种相同的特征,蒋庄人应该归属于蒙古大人种范畴。

良渚文化女性复原像

通过对中国南方地区人骨材料的比照分析,蒋庄人骨的体质特征属于“古中原类型”,与仰韶文化居民、大汶口文化居民在体质形态上总体比较接近,在同属“古中原类型”的前提之下,又略有差异。

有关研究表明,不管是良渚核心区的先民还是蒋庄良渚先民,都同归属于蒙古大人种范畴,而且通过样本对比和聚类分析,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居民也接近于江淮一带的古中原类型。

中国古代居民大致分为古中原类型、古华北类型、古蒙古高原类型、古东北类型、古西北类型、古华南类型六种区域类型,无论是太湖流域的良渚居民还是蒋庄良渚居民,他们同属于古中原类型,也印证着他们之间的同种关系。

三、葬式、葬品与种系纯度

蒋庄良渚文化墓地有一显著的特点,就是葬式多样。

第一类:仰身直肢葬。两臂置于身体两侧,双腿平伸,多为一次葬,全部处于原来位置。

蒋庄遗址52号墓 仰身直肢葬

第二类:类似仰身直肢葬。上半身肋骨、脊椎等不在原来位置或下肢骨骼发生翻转,属于二次葬。

第三类:骨骼摆放位置与骨骼正常位置相似,但并非原来位置。部分骨骼翻转,背面朝上放置,属于二次葬。

第四类:人骨无规律放置。属于二次葬中的烧骨葬。

蒋庄人的葬式与随葬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或关联度:凡是采用仰身直肢葬的墓主大部分都没有随葬品,即便有随葬品,数量也很少,而且器物品质较差。凡是采用二次葬的墓主,大部分随葬品丰富,且器物比较贵重,只有少数陪葬品较少且较差的。

这就是说,在蒋庄聚落里,采用一次葬的墓主,身份较低,不占有或占有很少的财富,而采用二次葬的墓主,他们身份较高,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

在运用同种系标准差对人群的种系纯度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男性群体可能存在人群的混杂现象,而将采取仰身直肢葬方式埋葬的个体排除后,各测量项目的标准差大大减小了。也就是说,男性群体中那些采取仰身直肢葬的人跟蒋庄主流人群不是一个族群,他们很可能是蒋庄良渚人俘虏的外族部落的成员,或者是周边较小部落中投奔蒋庄的外族人。这些人基本上被排除在主流人群之外,成了二等居民。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他们地位不高、没有陪葬品或陪葬品很少的现象。在女性群体中,个体的标准差则较小,种系纯度相对较高。这可能是蒋庄良渚人很少接纳外族女性的缘故,他们这样做应该是出于保持部族血统纯净的目的。

在对男女两性形态分析的过程中,考古专家也发现,采取仰身直肢葬的个体,其颅骨的测量数据显示,他们的个体在体质特征上与蒋庄主流人群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印证了这些一次葬的个体与二次葬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族群的结论。

四、蒋庄人的身高

蒋庄遗址出土的骨骸,大部分人体股骨保存情况不佳,仅有7例男性和5例女性标本的股骨最大长可供测量。

考古专家朱晓汀采用两种公式推导蒋庄男性的身高。一种是采用M.Trotter and G.Glesser的计算公式:男性身高=股骨最大长×2.15+72.57cm。另一种是采用《体质人类学》中推算黄种人男性身高的公式:男性身高=股骨最大长×3.66+5cm。

同时也采用两种方法推导蒋庄女性的身高。一种是采用K.Pearson计算公式:女性身高=股骨最大长×1.945+72.844cm。另一种也是采用《体质人类学》中推算黄种人女性身高的公式:女性身高=股骨×3.71+5cm。

蒋庄男性根据两种公式计算的平均身高分别是164.94cm、162.25cm;蒋庄女性根据两种公式计算的平均身高分别是149.19cm、150.62cm。

将蒋庄人身高数据与同时期其他文化如虬龙庄、广富林遗址人骨身高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蒋庄男性平均身高要稍低于同时期其他聚落,而女性平均身高则要高于同时期其他聚落。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蒋庄良渚人,他们的身高似乎比较矮小,但远古时期由于食物短缺、营养不足,人类的身高普遍不高。蒋庄良渚人如此,其他新石器时期的原始部落也一样。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的骨骸,兴化蒋庄良渚人骨骸里隐藏着哪些秘密?”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