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1-08 10:45:58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现今随着巴以、黎以、以及伊朗与以色列、以色列与也门胡塞武装的冲突不断升级,“中东”更成为全世界倍受瞩目的地方。
对于“中东”的概念怎么理解?不知就里的人,可能具体搞不清“中东”的准确方位,许多人或许简单以为“中东”就是中国东边的意思。
其实这可大错特错了。
因为这称谓里的“中”,其实与中国没有什么关系。
词条解释“中东”,说它是指从地中海东部南部到波斯湾沿岸的部分地区,包括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亚的大部分与非洲的埃及、地处于俄罗斯边界的外高加索等地。
事实上,“中东”是欧洲人使用的一个笼统的地理术语,概念究竟准确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尚无定论。一般泛指西亚,北非地区约23个国家和地区,面积15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有4.9亿左右。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东”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沟通了亚洲、欧洲和非洲,也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古往今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有着“两洋三洲五海”之说。
该地横跨了亚欧非“三洲”,肩挑印度洋和大西洋“两洋”,有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和红海“五海”五片水域。
地形上,“中东”地区大部分是高原,在高原边缘有较高的山岭。这里平原面积不算大,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河谷和河口三角洲以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的摇篮。
此外,地中海沿岸也有狭窄平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还有由于地层断裂陷落而成的死海。死海水面海拔为负415米,是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
“中东问题”,是研究历史和世界和平大势不可绕过的话题。况且,“中东”一直扮演者世界火药桶的角色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说起来,这要追溯到比较久远的古代。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当地居民也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米特人的一支。
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
约公元前19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即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先知)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来,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
亚伯拉罕又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实玛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阿拉伯半岛,繁衍生息,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是其后裔。
穆罕默德创教初期,犹太人和基督徒对皆他采取敌视态度。
随着穆罕默德追随者不断增加,阿拉伯骑兵也开始对外扩张。7世纪时,伊斯兰教分裂成两派。其中一派名叫什叶派,以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为继承人;另外一派以穆罕默德的岳父为继承人,成为逊尼派。
18世纪末,随着拿破仑入侵奥斯曼帝国,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列强也开始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属地,建立殖民地。
19世纪,伊斯兰教在各类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中,逐渐引发了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革命运动。
现代史中俗称的四次“中东”战争,分别为:
(1)1948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非正式战争;(2)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武装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战争最后在全世界多数人民声援下,英、法、以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3)1967年爆发的埃及与以色列之战,以色列攻占了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包括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损失惨重。1970年8月最终停火。(4)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国及前苏联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细算起来,“中东”地区爆发的早已不只是四次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之众,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次军事行动,以军快速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江山。
这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交战,又被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伊拉克企图趁伊朗霍梅尼政权未稳,进行打击,以彻底解决边界争端。于是爆发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
在此之后,随着美国肆意插手“中东”事务,更是打了很现代化了的两次“海湾战争”。
总之,中东地区的战火就一直没熄灭过。
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也是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
研究者认为,“中东问题”是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利益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
现今“中东问题”的核心焦点,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领土之争。
生活在“中东”地区的穆斯林,主要属于四个民族,即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他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
在这四个民族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都有自己的国家,分别是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和伊朗。
土耳其人只有一个国家土耳其,波斯人也只有一个国家伊朗。
阿拉伯人国家,有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叙利亚、约旦、也门、阿曼、埃及、卡塔尔、巴林等。
而作为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的直系后代族人库尔德人,其人口约有3多万,分布在许多国家,其中土耳其18万、伊朗7万、伊拉克5万、叙利亚1万、黎巴嫩10万、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10万。
“中东”主要是白色人种。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当地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视为圣城。
阿拉伯国家,是以阿拉伯族为主体的国家的总称,大部分是伊斯兰国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以基督教为主,但黎巴嫩人主要是阿拉伯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34个表面上独立的伊斯兰国家。随即,一大批宗教领袖试图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反对世俗政权,大力实行“伊斯兰革命”,力图恢复神权统治,期望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梦想组建新的阿拉伯联盟,重温以往阿拉伯帝国的梦想。他们联手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用军事手段抵抗以色列。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各种原因,阿拉伯世界内部并不团结。由于西方国家的控制分化、国家内部种族矛盾、教派之间的冲突等,造成了国家之间的关系不睦。
很多抱有英雄主义观点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在国策上采取与西方强硬对抗,预想建立伟大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并彻底消灭以色列。这也必然遭到以色列与西方国家的抵制。
在多重原因相互作用下,阿拉伯国家也分为亲西派与疏西派,阵营显而易见。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同时成立“巴勒斯坦解放军”。它是一个不具备国境,实质是政府形态的政治实体的组织。
1969年,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温和派成为巴解组织的执政党,虽然一开始与以色列有军事冲突,但后来转变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与以色列谈判。
随着21世纪初巴以冲突加剧,阿拉法特逝世,他的继承人阿巴斯继续坚持走和平道路。
不料,在之后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改选后,阿巴斯团队败给了激进派“哈马斯”。
今年爆发的哈马斯与以色列武装突,至今仍在继续。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已经在德黑兰遇刺身亡。以军早已攻入到加沙,战火硝烟令无数巴勒斯坦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有人形容“中东”的资源特点是“一多一少”。
“一多”是石油资源多。
“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其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
由于他们自身对石油的消费量很少,所产石油90%以上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欧洲西部、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输出石油最多的产地。
“一少”水资源少。
“中东”地区的水资源极度匮乏,与石油资源的丰富形成鲜明对比。
这里气候干燥,河流不多,还有大面积沙漠。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着中东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增长、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中东”水资源紧缺状况日趋严重。
因河流、湖泊水资源分配造成的国家间矛盾,也是当地局势紧张的原因之一。
多年战乱,让“中东”地区国家人民苦不堪言,军备竞赛甚至核竞赛甚至成了常态。从美西方等地购买军火数量最多的,正是“中东”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国民生投入不足,加剧了经济贫困。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