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10 10:35:42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还剩不到一个月,12月13日,便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举国呜咽,哀吟三十万遇难同胞;九州痛悼,悲叹那段地狱般的历史。
历史的尘埃铺天漫地,而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一个年轻女孩的故事。
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在过去67年之后,却夺去了她鲜活而无辜的生命。
曾经她在如花的年纪,主动投身这段惨痛的历史,四处奔走,询问、查找、记录,只为一个信念: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终于在29岁那年,她写下《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历史浩劫》,完完本本地还原了这段发生在中国土地上、骇人听闻的惨案。
这本书给她带来了鲜花和掌声,也招致无数恐吓和侮辱,最终不堪其扰的她,选择饮弹自尽。
她的名字叫张纯如。
如今我们缅怀30万遇难同胞,也不该忘了,有过这样一个女孩,11月9号,是她去世17周年的日子。
她曾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寻找真相,重现事实,直到付出生命的代价。
“纯如”取自《论语》,意为纯正和谐。
张纯如父亲曾是台大物理系的“状元”,母亲一直从事化学研究,他们在为女儿取名字时,赋予了天底下所有父母最朴素的愿景,健康平安和谐美好。
女儿也的确没辜负父母,打小张纯如就心底善良,而且有着很强的是非观。
尤其当母亲给她讲外公抗日的故事时,那波澜壮阔的场景虽然陌生,但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一种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母亲告诉她:作为中国人,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当时母亲哪里想得到,自己的父亲曾在战场上英勇抗敌,是个大英雄;而自己的女儿未来也将走上这条正义之路,成为另一个英雄。
1985年,17岁的张纯如,被名校伊利诺伊大学的数学系和计算机系同时录取。
纵览整个校史,能做到这点的学生少之又少。
攻读了三年的计算机之后,面对即将到手的专业学位,她却选择放弃,转而一头扎进完全陌生的新闻领域。
她用六个字解释给父母:文字令我着迷。
这般着迷,让非科班出身的她在新闻学上,也表现出聪颖的天赋。
几年时间下来,她先后拿下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学士学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学位,并在毕业后,如愿进入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
至此,她的人生正如期望的那样平稳顺利,不难想象,接下来她会写出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报道,成为一名颇有影响力的媒体人。
但张纯如心里清楚得很,当她踏上文学这条路时,就注定了只有一个方向——
为山河故土而写。
所以1996年时,她跑遍全美访问上百位证人,探寻尘封50年的绝密资料,呕心沥血不辞辛苦,最终完成了《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
她说:我们需要这样为真善美而战的斗士。
这是她的呼唤,也是她的生命理想。
这位胸怀家国的女斗士,在追求正义与真相的道路上,注定一去不返。
1994年,她偶然间在经过一场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时,因为想到小时候父母告诉她的那些故事,便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
而这个偶然,从此将她和“南京大屠杀”紧紧捆绑起来。
当小时候耳中的“惨剧”,以如此真实的影像资料被呈现在眼前时,这个只有18岁的姑娘崩溃了:
在这个极度痛苦的时刻,我醒悟到,不仅生命是脆弱的,人类的经验本身也是脆弱的。
她只知道这是场人间炼狱,却不知道竟是如此之惨烈,而痛苦之外她又无比愤怒地发现,图书馆里竟然没有一本描述南京大屠杀的书籍。
当年被鲜血染红的滔滔长江水,奔腾了几十年之后终于涤清,但岸边那些无辜的生命,又怎么可以被时间抹了个干净呢?
张纯如感到阵阵心悸。
而放眼全世界,西方人只知道奥斯维辛却对南京的惨案一无所知,傲慢而狡猾的日本人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包装成了受害者模样。
日光朗朗,黑白岂容颠倒,张纯如愤怒地想着:
我一定要把这该死的遮掩和伪装掀开,让世人清清楚楚地看到,在南京,曾有过一场罄竹难书的、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
1997年,张纯如抵达南京,开始探寻60年前历史浓雾中的血腥味道。
对于当时不到25岁的她来说,这是一场极其痛苦的工作,一部酷刑百科全书在她的面前一一展开,她不仅要看,还得去触摸。
有受害者曾在暴行中几乎被活活烧死,他露出身上的伤疤,看得人触目惊心。
有遭受三名士兵强暴但勇敢反抗的受害者,她拿出了当年的照片,一个19岁的姑娘,浑身布满伤口。
在各个刑场,向导跟她说数万的中国军民被赶到了这里,残暴的日军把他们当活靶子练习射击、浇上汽油集体焚烧,甚至直接用机枪扫射。
还有还有......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而这些行凶者,在多年之后面对张纯如的质问时,却没有丝毫的负罪感:
或许在强奸时我们把她们视作女人,当杀掉她时,就只是猪一般的动物。
随着调查的深入,她距离真相越近,所面临的痛苦也就越深刻。
7月份的南京火轮高吐,但内心的愤怒却比太阳更加炙热,幸存者的哭声,日本老兵的淡然,国人的麻木,无一不是对她的煎熬。
与此同时,她还面临着众多不理解,一个年轻女孩不忙着奋斗赚钱,花上几年时间去写本历史著作,到底图什么呢?
但张纯如无暇去理会这些,此时的她已经整宿整宿无法入眠。
血淋淋的史实随时等待着吞没她,她迫不及待要把这一切披露给天下人。
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年轻的姑娘啊,体重骤减,噩梦缠身,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终于,在历经3年漫长的调查之后,1997年,《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正式出版。
彼时,正是南京大屠杀60周年的日子。
摩挲着新书的封面,她告诉妈妈:
我承受的这些,与大屠杀中那些遇难者的遭遇完全无法比拟,作为一名作家,我要将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事实证明,她做到了。
《南京浩劫》一经推出就受到无数关注,一个月内就打入美国最受重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
到今天,它被翻译成15种语言,再版10余次,印数超过百万。
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称它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美国《新闻周刊》则评价到: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
这个年轻而瘦弱的女孩,以一人之力,把历史血淋淋的真相暴露在了全世界的面前。
公道自在人心,张纯如欣慰地想着,真相不会被毁灭,她的所有痛苦都是值得的。
但事实是,这本书的出版将是她新的苦难的开始,甚至,会要了她的命。
日本右翼势力找上这个“多管闲事”的女子,随后开启了疯狂的骚扰和报复,他们频繁打来死亡电话,对张纯如各种威胁和侮辱。
有一次,她甚至收到了对方寄来的两颗子弹。
除此之外,那些不愿承认真相的日本人多次公开发难,说她胡编乱造,日本只杀了几千人,甚至日本驻美大使斥责《南京浩劫》是“非常错误的描写”。
而一些不明真相的西方媒体也对她进行污蔑,说她夸张了中国人的死亡数据。
接踵而至的威胁和非议几乎把她逼向绝路,她曾不安地告诉朋友:我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她不断变换手机号,平时不敢接打电话,不敢在家里接受采访,不敢提及任何丈夫和孩子的事情。
她是那束照向黑暗的光,而这束光,同时烧灼着自己。
残忍的历史真相,已经让张纯如的精神几近崩溃,而如今威胁和流言又不断冲击着她,她眼看要倒下了。
她患上了严重的偏头痛,这也是忧郁症的表征。
巨大的疼痛揪割着她,但并没有阻止她停下正义的脚步,她还是果敢地站在了各种学术论坛上,和日本右翼势力据理力争。
她还是出现在了电视里,以及一个个公开的演讲现场,将她所探寻到的一切传达到每个需要真相的正义之士耳里。
她还是找到了每一个关心南京大屠杀的人,计划帮助幸存者去和日本政府对簿公堂,和导演制片人设计把《南京大屠杀》拍成电影。
她大义凛然地说到:
忘记历史,只会增加人权被侵害、种族遭屠杀的可能性;因为这种遗忘会让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在谋杀之后,还能逍遥法外......
2004年,这个坚强的女子终于还是挺不住了,忧郁症已经完全吞没了她。
她知道自己撑不下去了。
她悄悄留下遗书:我觉得被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或是别的什么组织盯上了;我走在街上被人跟踪,无法面对将来的痛苦与折磨。
11月9日,在加州盖洛斯,她选择在车里吞枪自尽。
这年,她只有36岁。
回首她短暂的一生,本该顺风顺水的人生,她却选择了一条没有人走的路,追赶着一群被历史遗忘的人,一腔热血的她,却是那么的孤独而凄凉;
但因为孤独所以传奇,因为凄凉所以伟大。
她为的是30万本就不该被遗忘的人群,疑今者,查之古,不只来者,视之往,她为的是——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那不该,也不能被遗忘的磨难和浩劫;
要知道,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我们在多少腥风血雨中,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把我们的血肉,重新筑成了新的长城。
这个瘦弱却强大的女人,她值得被我们所有人记住。
遗书的末尾,她要求家里人记住她生病前的样子,“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她给了生活太多的热情和期待,但生活似乎从来都没有善待过她。
当初张纯如在演讲中说到,她写《南京浩劫》有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日本政府从未为南京大屠杀作过认真的道歉;
第二,过去几十年中,日本政府在学校教科书中从来就是掩盖、歪曲和淡化南京大屠杀。
但直到今天,在她去世后的第15个年头,她的心愿依仍未达成。
此前,日本APA酒店就公然在客房摆放,否认南京大屠杀以及美化日本侵华的书籍,引发国人群情激奋。
随后董事长谷外志雄扬言,有好多国会议员打电话对他表示支持。
更加令人愤慨的是,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公开表示,充分理解APA的做法,宣称“根本就没有平民被屠杀,只有一般的战争行为”。
不仅如此,这些恬不知耻的反华分子还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内渗透“精日”势力,宣传各种“精日”言论。
例如今年七月份,被警方逮捕的江苏20岁男子戴某。
他曾恶意盗取上百个微博账号,发布诸如“日军侵华是出于和平目的”、“南京大屠杀是假的”等有害消息。
试图蛊惑不明真相的青少年加入“精日”反动组织,把“南京大屠杀”彻底掩埋在历史的尘土下。
要让一个民族承认他们犯下的滔天大罪,真的太难了。
他们麻木着、逃避着、狡辩着,直到最后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消失,他们就可以自欺欺人地昭告天下:
终于没有人记得我了,我无罪!
但是,同胞的鲜血就在脚下的土地里流淌,他们的哀鸣就在耳边久久地回荡着,我们怎么能对被践踏着的真相视而不见呢?
否认真相?
呵,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4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
今年以来,又有3位幸存者不幸离世,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不到70人。
见证者们正在凋零,但血与泪的记忆,不能忘,也不敢忘。
张纯如说过:否认大屠杀,无异于第二次大屠杀。
如今她“倒下”了,但唤醒了一个又一个的“张纯如”,越来越多的国人都意识到了,那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所以,《南京!南京!》、《拉贝日记》、《三十二》、《二十二》......众多电影和纪录片把镜头对准了这段历史,以此来提醒大家:
不能麻木啊!不能遗忘啊!
另外,在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式设立,以此来祭奠在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那是全民族的苦难,就算全世界遗忘了,我们自己也不能遗忘。
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有句名言: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
这也是张纯如最喜欢的座右铭。
我想,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有30万同胞曾经无辜丧生,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厢。
我们当然也不会忘记,有这样一个女作家,她剖心沥胆穷极一生,将历史真相公之于众,把全民族的苦难和屈辱,埋进每个国人的心里。
她用一生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南京大屠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横贯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赋予了荣耀和骄傲,同时也刻下苦难和疼痛,前者让我们期待未来,但后者才让我们拥有漫长的未来。
套用一句古话就是——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要永远记得,对于历史罪行,我们要保持凝视的态度,勿忘国耻,不是为了激愤报复,而是为了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