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09 10:22:28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吐蕃是古代藏族在今天的青藏高原建立的一个政权,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着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而为我们所熟知的松赞干布则被认为是它实际的立国者。
这一政权,自松赞干布至末代赞布朗达玛凡九世,延续二百余年(公元618年至公元842年)。实际上吐蕃的历史应该是长于这个时间的,按照藏族历史传统的说法,松赞干布是第33代吐蕃国王。虽然这个说法由于在他之前藏文还没有创制,因此没有有效的证实,但传说和后来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表明了吐蕃的历史绝对早于松赞干布之前。
在历史记载的吐蕃这二百余年的历史中,它们可谓是风头出尽,成为堪比盛唐的帝国。其面对着东西两大世界强国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时,在中亚上演了西域的三国演义。这时的吐蕃不仅仅所谓的关键第三方,更是在唐帝国衰落后占据了西域,成为了阻止阿拉伯帝国进一步向东扩张的重要力量。
但诡异的是吐蕃的衰落,其速度和彻底程度在历史上的罕见。在公元842年布朗达玛死后,二子争立,自此吐蕃王室分成两支。连年纷争,使得吐蕃不复往日的荣耀,逐渐衰落沉寂了下去。最终在唐帝国灭亡之前,吐蕃就已经不能够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了,而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它更是显得无足轻重,没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太多夺目的色彩。
按照史书记载的年代,吐蕃帝国与大唐帝国均在公元618年建立,灭亡稍早于唐帝国,可以说几乎是相伴走完了一生。在吐蕃早期短暂的臣服于唐朝后,迅速膨胀的势力使得它们和唐朝很快就在战场上展开了较量,相爱相杀了一二百年。其中,盛唐时期唐军几次重大的失败,好像都是吐蕃赐予的。吐蕃还曾两次占领安西四镇,一度攻进长安,大唐的威名几乎毁于一旦。
严格来讲,吐蕃和大唐还是存在着实力上的差距的。唐军的惨败,更多的是由于对于高原地区的不适应和高原地区后勤保障的困难。而且在唐灭亡之前,吐蕃就已经不能够成为对手了。但能够和大唐对抗那么长的时间,在唐帝国周边的政权中是唯一的,吐蕃的实力还是可见一斑。为什么其在842年之后就一蹶不振,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了呢?
纵观历史,无论是哪一个政权,都有着兴衰的历史。这些政权,从兴起到灭亡都有着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而吐蕃却是突然崛起,而后又干净彻底的消亡,实为世上所罕见,由此引发了我们对于它衰落的思考。现在我们看来,吐蕃的衰落大致有以下这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过于频繁的战争、无序的扩张,这些都削弱了吐蕃的实力。在盛唐时期,吐蕃就和唐军争战不休,吐蕃也取得了两次全歼唐朝大军的胜利。但唐的综合实力还是占优,基本上将吐蕃压制住。但在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转衰,吐蕃趁势而起,进入了空前强大的时期。这时的吐蕃版图大增,但俗话说手伸得太长了没什么好事。地盘大了,可事也就更多,面临的挑战也就更多。但出了青藏高原的吐蕃,可就没有那么无敌了。在缓过来的唐军不断打击下,吐蕃的连续遭到了重创。
吐蕃虽然是唐的劲敌,但正如上所说它的实力是远远不及大唐的。从中亚和唐、阿拉伯的三国演义,到唐衰落之后的主动攻击,吐蕃的征战之路基本上没有停止过。以吐蕃的国力,是难以支撑得起如此高频率的战争的。最终它们也是为此付出了代价,表现出来的就是所谓的盛极而衰。到了公元9世纪二十年代,吐蕃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选择了和大唐会盟。虽然选择了和平,但衰落之势已不可避免。
第二,吐蕃内部的争斗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末代赞布朗达玛死后,其二子永丹、欧松争立,吐蕃王室自此陷入了纷争。这场纷争使得王室迅速衰落,而这又导致了对于地方的失控,各地的镇将开始了相互的争斗。而这些都导致了吐蕃作为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的衰落和分裂。
与此同时,吐蕃的社会矛盾也随着其对外扩张的加剧而愈发地严重起来。本就不满的平民和奴隶阶级,在沉重的赋税压榨之下不断地发起反抗。特别是在吐蕃的统治阶级内斗之后,再也无力镇压这些起义,以至于规模越来越大。而在国家的需求者看来,这已是毫无指望的,就有了不断地投降于他国的行为。就在这些内忧外患之下,吐蕃帝国逐渐走向灭亡。
第三点,也有着吐蕃在政治上不成熟的原因。我们知道,吐蕃的兴起,是松赞干布等人统一了青藏高原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之后。换而言之,吐蕃王朝是由松散的部落联盟演变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的,而这个政治实体有赖于定期会盟制度,或一年一盟或一年数盟。在吐蕃和唐的交往中,逐渐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在政治体制上有所改进,但会盟制度作为国家的政治基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政治体制,相比于中原王朝完善成熟的政治体制,无疑是落后的。打个比方,同中原王朝繁琐严密的政治制度相比,吐蕃实行着近似于单元化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制度简单,如同是环环相扣一般,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出现问题甚至于瘫痪。这样,同样的问题,在中原王朝只要不是特别严重、延续时间特别长,都会得到有效的解决。但吐蕃帝国政治制度的简单,使得一环出错就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瘫痪。如果再碰上国家内乱、纷争,后果可想而知了。
吐蕃的衰落大致为这三个原因,但如同前面说的那样,吐蕃衰落之后就一蹶不振了,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我们还要认识到两点因素,是这两点才使得吐蕃未能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
首先是气候的影响因素。吐蕃虽然被认为是以游牧部落为主组成的政权,但实际上它的核心统治区是农耕文明。正是当时青藏高原温暖的气候、充沛的雨水,使得西藏河谷地带的屯垦有了大规模进行的可能。农业的发展,为吐蕃政权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为其的政权建设和军队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吐蕃实际上是以农耕文明征服游牧文明,然后依靠游牧民族进行征战的。一旦农业衰退,整个社会就没有了根基。在历经了唐末和五代时期的动乱衰落后,到了宋代,随着气候的转冷,西藏河谷地带的农业遭受到了重创,吐蕃也就丧失了重新崛起的基础。
再有,吐蕃重新崛起的障碍来自于宗教在藏区盛行。当初统治者将佛教引入西藏以制衡其本土宗教,但最后却操作失衡,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在之后的争斗中,本土宗教最终出局。而佛教一家独大后内部也有了纷争,结果是汉传佛教出局。这期间,佛教和反佛教的激烈争斗是异常的血腥,甚至于吐蕃王都死于非命。吐蕃的衰落,这也是一重要原因。在俗称的喇嘛教占统治地位后,宗教控制了西藏的大小事务,它们也享受着特权,残酷的压榨民众。这种情况下,僧侣人数大大增加,而从事生产的民众数量则日益减少。从人的思想上和人口数量上,西藏最终丧失了培育一个强大政权的能力,吐蕃也就再也没有重新崛起的可能了。
最后说点题外话,对于宗教这一点作用,几百年后满清政权看的非常清楚,因此他们在蒙区大力推广喇嘛教,而最后的结果是蒙区人口大大减少,终清一世都未能成为忧患。
综合来看,吐蕃衰落的原因是因为频繁的对外战争、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政治制度上的落后,这三点是吐蕃八世纪衰落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导致西藏农业的衰退,以及宗教对于西藏社会的控制,这两点是导致吐蕃不能重新崛起或者青藏高原再不能产生强大政权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