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15 10:33:06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郑州极端暴雨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近日,国务院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调查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出席中国科协年会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高端论坛,并发表《我国城市暴雨洪涝及其受环境变化》主旨演讲。
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引发了严重的城市内涝,流域洪水等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全国关注。
谈及此次暴雨灾害,张建云指出,郑州“7·20”特大暴雨具有极端性,其强度和范围突破历史记录,远超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我们即使把水龙头都开在那里也不可能一个小时降200毫米。”他说。
张建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作为国务院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调查专家组组长,全程参加了灾害的调查与报告编写。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极端天气”已经成为了一个高频词。大型城市应该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对此,张建云称,目前中国海绵城市还停留在小部分试点阶段,应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他还强调,在洪涝灾害常发多发的大型城市,建设深隧、地下水库等大型排蓄水和水处理系统十分必要,“应该科学集约利用地下空间,给洪水以出路。”
2021年7月22日,在郑州市中牟县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附近的锦绣路与郑开大道交叉口,救援人员利用铲车转移群众。日前,一场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突袭河南。新华社发
郑州特大暴雨具有极端性,远超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我们即使把水龙头都开在那里也不可能一个小时降200毫米。”张建云用一句话表明郑州暴雨的极端性。
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引发了严重的城市内涝,流域洪水等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全国极大关注。
郑州暴雨的极端性体现在哪儿?他列举了一组数据:3日最大雨量,1日最大雨量和小时雨量都突破了历史极值。2021年7月20日郑州国家气象站出现最大日降雨量624.1毫米,接近郑州平均年降雨量(640.8毫米)。特别是20日16时-17时郑州小时最强点雨量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198.5毫米)。
据他介绍,形成这次特大暴雨的天气系统也十分罕见。2021年的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出现异常,副热带高温和大陆高压之间形成稳定水汽通道,并且也带来了大量的水汽长驱直入。在河南上空的低涡和地形的阻挡,形成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产生了极端的强降雨。“这常见于华南地区,在长江以北极为罕见。”他说。
张建云称,“7.20”郑州暴雨的特点为暴雨历时长、笼罩面积大、过程雨量大。《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历史记录,远超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6月23日,在广东清远英德市浛洸镇,救援人员用橡皮艇、冲锋舟转移群众(无人机照片)。近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广东省北江出现特大洪水,韶关市、清远市等多地出现洪水内涝、农田被淹等情况。新华社发
中国2/3国土受洪涝威胁,气候变化是暴雨增多趋强重要因素
“我国有2/3的国土受到洪涝威胁,有2/3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暴雨洪涝。”张建云表示,中国地理位置特殊,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特征突出,太平洋和印度洋源源不断向我国陆地输送的暖湿气流,与来自欧亚大陆的冷空气遭遇,就形成了降雨,可以说自然禀赋条件是极端暴雨产生的根本原因。
此外,随着全球变暖,强暴雨呈现增多趋强态势。
根据2021年8月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全球变暖仍在持续,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2011~2020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根据《中国气候变化第四次国家评估报告》,我国过去百年上升0.9-1.5°C,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近五十年上升速率加快,每十年为 0.23°C。 由于大气温度升高,大气持水能力增加,一旦达到饱和后形成降雨,则降雨量较大。因此,“气候变化是我们暴雨增多趋强的重要因素。”他说。
另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已经从2000年的36.3%发展至2020年的63.9%,城市建设中的石材和混凝土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致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暖湿气流上升过程中遇到阻挡爬升,水汽冷却容易导致降水。将1981年至2010年的观测数据与1961年至198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南京城区暴雨日数增加了22%,郊区增加了11%。
同时,城区的大气污染物增加,形成水汽凝结核增强效应,也会增加城区的降雨几率和强度。城市化的开发,把曾经的农田变成了柏油马路、水泥广场,使得城市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下渗减少,“天然海绵”的功能减退。
“还有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无序开发,包括停车场、商场,下沉式立交桥等等都易于雨水积聚,这些都是产生城市洪涝的突出原因。”张建云说。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空间规划要给洪水以“出路”
针对郑州极端暴雨事件暴露了我国大型城市极端暴雨洪涝防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11号文件强调:到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到2035年,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张建云表示,目前中国海绵城市还停留在小部分试点阶段,应该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通过防洪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海绵体流域,吸纳降水。
他还表示,筑牢安全发展观至关重要。“郑州极端暴雨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张建云说,因为当地城乡规划建设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部分城区规划和建设都在低洼洪涝易发区。比如,郑州铝厂的爆炸,该铝厂本身是走洪水的地方,多次让其变迁没有引起重视,安全意识淡薄,导致血的教训。”他说。
“科学规划、集约利用地下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在洪涝灾害常发多发的大型城市,建设深隧、地下水库等大型排蓄水和水处理系统是必要的,应科学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城市洪涝防御能力。他举例称,在法国马赛,城市中建有6处大型地下蓄水场所,日本在首都圈外围50米的地下建成了大规模的地下排水道,广东、上海地区也有相关试点。
供电、供水、通信等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在郑州7.20极端暴雨洪涝中,建于地下空间的供电设施被大范围破坏,带来供水、通讯设施多日瘫痪,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重要建筑和部门的二次供水、供电应考虑建在地面,并加强对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防御,暂时不具备转移条件的应按防护标准改建。”
张建云还强调,要强化应急预案,完善预警预报发布路径和机制。更要加强民众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和演练,增强灾害应对能力,实现自救互救,并且强化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加强暴雨洪涝的监测预警,研究大型城市背景下洪灾害链、暴露度、城市系统脆弱性和恢复力。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湖南长沙